十多年老將退休,TA深陷中年危機。
來源| 聚美麗
作者| 飄 飄
今日(7月2日),一名自稱屈臣氏集團(A.S. Watson Group,下文稱“屈臣氏”)員工的網友,在社媒上表示,去年上任的中國屈臣氏聯席董事總經理陳志豪,疑似已在數月前離職。
該網友還透露,在企業微信搜索陳志豪時,顯示“已離開當前企業”,并表示疑惑:“消息真不真,WX顯示辭職,是真的嗎?”
△圖源:小紅書
而在評論區也有其他網友表示,“好幾個月前就已離職,突然被退休”、“走了好久”、“過年時候就發通知了”、“早就換新領導了”等。
對于這一坊間傳聞,聚美麗第一時間,向屈臣氏總部致上電郵求證,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回復。
屈臣氏官網顯示,自2024年3月官宣,陳志豪與聶薇擔任中國屈臣氏聯席董事總經理后,鮮有兩人相關公開官方資訊及新聞報道。
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陳志豪在今年5月還參加了星級BA頒獎活動,并上臺致辭。
目前來看,陳志豪離開屈臣氏一事,還有待商榷。但是,僅上任一年,陳志豪便傳出離職消息,坊間也諸多疑云,認為或與中國屈臣氏難以止血的下滑業績有關。
僅一年,“O+O”功臣離職?
從屈臣氏官方披露信息來看,陳志豪與聶薇共同于2024年3月14日,正式接棒八年老將高宏達,擔任中國屈臣氏聯席董事總經理一職。而前任高宏達則轉任,長江和記實業旗下瑪莉娜集團(Marionnaud Group)行政總裁。
△圖源:屈臣氏官網,左為陳志豪、右為聶薇
據悉,陳志豪自2011起入職中國屈臣氏任職華南區總監,于2023年晉升為營運總經理。對于陳志豪的能力,屈臣氏官方也頗為稱贊,認為他有著強大的領導能力、奉獻精神,主要是為企業培養運營一線管理人才,以及推動O+O(線上及線下)轉型。
官方數據顯示,陳志豪入職時,其線下店鋪僅有1000多家,而截至2024年4月,已擴展至3800家O+O門店。
而據屈臣氏介紹,另一名中國區總經理聶薇則在公司的職業生涯早期,為其企業微信構建4300萬消費者互動平臺,并開創屈臣氏云店小程序O+O業務模式,以及媒體零售業務OptimO。
而在兩人上任之際,對于陳志豪與聶薇的能力,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及長江和記實業執行董事黎啟明也十分欣賞,稱贊他們是企業成功轉型至O+O零售模式的關鍵人物。
如此來看,陳志豪可以稱得上,助力屈臣氏在中國市場奠定頭部大眾美妝零售商地位的關鍵性人物,若其因退休離職的消息屬實,對于眼下尚處在動蕩時期的企業而言或是沉重的打擊。
節節敗退,屈臣氏的“中年危機”
作為國內大眾美妝零售的標桿企業,屈臣氏一度因搶占先機的創新模式,飽嘗時代紅利,并備受一眾白領及年輕人喜愛。其也因狂飆的業績,被稱為李嘉誠的“現金牛”。
據悉,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開設大陸首店。這在當時,美妝及護膚潮流之風尚未大面積刮起的年代,可謂是異常先鋒。其通過1V1個性化專業咨詢服務、分發美妝知識手冊等差異化運營模式,逐漸奠定其行業先驅的地位。
△圖源:百度百科
可是,隨著國內及全球美妝市場發展,在多渠道競爭的當下,近年來行業內屢有屈臣氏陷入“中年危機”的說法甚囂塵上。
結合財報來看,屈臣氏全球業績在2024年呈收益額、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雙雙增速放緩,且在這六年中(2019-2024年)還出現多次業績下滑。
雖在2024年屈臣氏全球店鋪數量創下高峰,但仍然難以遏制其頹勢。
可見,在輝煌歷史過后,步入中年階段的屈臣氏,也出現了走下坡路的端倪。
尤其是近年來,屈臣氏中國陷入業績持續收縮、線下渠道大盤萎靡,以及線上電商和新線下零售模式的沖擊等困局。
同時,屈臣氏中國自身在市場上也頗有微辭,如滯后轉型、換湯不換藥的模式(導購模式、下沉社區)等屢遭詬病。
1)中國業績縮水及連跌
從業績構成來看,屈臣氏的零售產業包括中國、亞洲、西歐和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以及其他零售業務。
其中,2024年長和(注:屈臣氏母公司)財報顯示,屈臣氏中國占其總收益額比重僅為7%,而在2019年該比率高達15%。這表明屈臣氏中國業務整體在收縮。
△圖源:長和2024年財報
另一方面,對比屈臣氏中國2019-2024年業績來看,六年來其收益總額幾乎減少了近50%。除2019年和2021年外,屈臣氏中國收益總額均呈下滑,其中2020年、2022年和2024年,分別暴跌19%、23%和18%。
而其盈利能力方面也一直減弱,屈臣氏中國EBITDA已持續下降6年,其中2020年、2022年和2024年更是大跌39%、59%和55%。
不僅如此,較巔峰期近4200家店鋪而言,如今門店減少了近350家。這對仰賴線下模式的屈臣氏中國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沖擊。
2)轉型延遲,新零售沖擊
而屈臣氏線下渠道的收縮,也與當下零售市場的內卷以及自身選品的落伍有關。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新美妝零售(調色師、KKV、WOW COLOUR)及電商的興起對屈臣氏而言,均是不小的挑戰。
據智研咨詢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美妝集合店門店總數已達700家,其中調色師和WOW COLOUR是其中TOP2滲透率品牌,分別占比34.29%及19.29%。而這兩大頭部新零售品牌,實際受眾在價格帶上為大眾市場,因此也是屈臣氏的直接競爭對手。
具體來看,近年來也有不少美妝品牌入駐新美妝集合店,通過達人店長活動、打造渠道專屬引流產品等找到增量空間。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屈臣氏在被動中轉型,尤其是加深了線上與線下業務的聯動。2018年,屈臣氏加速數字化轉型,并實行O+O策略。
在O+O模式下,屈臣氏入駐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布局直播帶貨業務;創建云店,同時還開啟門店自提、閃電送等新興業務模式,但始終還是稍遲一步。
以天貓為例,在品牌去中介化,回歸自營的大勢下,屈臣氏官方旗艦店的熱銷品30天內僅已售5W+件。
△圖源:天貓
除了線上的不景氣外,屈臣氏如今的導購模式也遭到詬病。
在雪豹財經社的報道中,部分消費者受訪時表示,被屈臣氏的導購追著跑,且熱衷于推銷一系列高利潤產品、線下售價比線上貴等都讓其望而卻步。
以上的困局,正如屈臣氏前高管約翰一針見血的點評,“屈臣氏沒有電商基因,卻妄想用傳統思維玩轉新賽道。”
3)品控不佳,屢屢被罰
而從處罰信息及投訴平臺來看,屈臣氏也是其中的“常客”,受爭議原因包括擅自分裝化妝品、虛假宣傳、女主播辱罵消費者等。
今年4月,屈臣氏因違反《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第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被罰款3萬元。
而主要問題是其對在美團店鋪上,銷售的力士植萃凈澈香皂(稱保濕功效)、滋源和澳媛(宣稱防脫、但備案顯示為普通化妝品)等產品的功效,涉嫌以夸大、虛假、引入誤解的手段進行宣稱。
該事件也透露出,屈臣氏對國內化妝品法律、法規存在知識漏洞。
無獨有偶,2024年11月,屈臣氏又“上榜”不合格通告,其上海閔行永躍路分店銷售的兩批次“TOUCHBeauty”品牌美容儀,被檢出標志和說明項目不合格。
另外,從黑貓投訴來看,屈臣氏相關投訴多達18474條,投訴原因包括隱瞞產品真實價、誘導充卡等。
△圖源:黑貓投訴
水深火熱,線下零售何去何從?
而結合如今的線下渠道生態來看,屈臣氏的危機遠非個例,無論是傳統美妝零售還是新美妝零售、單品牌店如今都處于承壓的境地。
從下圖來看,傳統線下零售商中,除莎莎國際外,屈臣氏、卓悅控股及絲芙蘭中國均處在營收暴跌的困局之中。尤其是絲芙蘭中國2024年凈虧損更是高達6.46億元。
另外,老牌港系美妝零售莎莎國際也在本月宣告,關閉內地所有線下店。這背后是莎莎國際在中國內地業績不佳所致。
對此,莎莎國際向《華夏時報》透露,“企業在內地線下僅剩18家店鋪,難以全面覆蓋市場,傳播效益有限。鑒于線上銷售已占內地營業額 80% ,故關閉線下門店以集中資源發展線上業務。”
在單品牌店方面,樊文花、植物醫生以及蜜思膚也遭遇著背水一戰,其中蜜思膚招股書顯示,2024年營收大跌14.8%。而植物醫生2022-2024年營收維持在21億上下。
此外,近年來崛起的新美妝零售也受到了線下萎縮的沖擊,如話梅、獨寫等破產或閉店。而其中手握頭部品牌的KK集團(調色師母公司)沖擊港股上市,一再遭遇閉門羹,第四次遞表也已失效。
也有業內人士觀察到,線下渠道的人流量較此前銳減。而美妝品牌及零售商的接連閉店也讓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態不言而喻。
不過,屈臣氏近年來也有意通過下沉的模式,探索刮骨療傷的出路。據悉,今年開年,屈臣氏已在廣州塔廣場、南昌T16廣場等消費地標開新店。
同時,屈臣氏中國也對外表示,預計今年計劃開500家門店,將通過即時零售,加速開拓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美妝市場,以換取新增長。
至于以上措施是否能夠緩解,老將離場、業績下滑等困局,還需市場與時間的驗證。
信息來源:小紅書、港交所、天貓、百度百科、《華夏時報》、雪豹財經社等
視覺設計:樂樂
微信排版:飄飄
責任編輯:高高
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精彩分享,回歸一線、重回創業狀態的心路歷程:逃離內卷的洪流,堅決回擊透明質酸“過時論”。
看完不妨給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