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2025年以來,從《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下稱《指引》)發布到政府工作報告將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為標志性改革舉措之一,從2月份公平競爭座談會召開到近期17家重點車企主動承諾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成為上半年經濟領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而在下半年,這項工作有望加力推動。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并且強調,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等。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于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破除各種制度性壁壘、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面對國內外的不確定性,要進一步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
新提“統一政府行為尺度”
過去四年里,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多個高層會議、文件中被著重強調。
2021年12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時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從六個方面明確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點任務。
尤其是最近半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被提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標志性舉措的高度。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布置2025年重點任務時提及,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其中具體舉措包括了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
今年1月7日,發改委出臺了《指引》。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綜合司司長王善成在介紹深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關情況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已開展的工作重點為“五統一、一破除”,即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和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3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等。
而近期,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再次提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這次會議強調了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本要求為“五統一、一開放”,與此前的“五統一、一破除”相比,“統一政府行為尺度”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是此次的新提法。
王孝松認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強化要素的跨區域流動能力,另一個是打破各類隱性地方保護主義。近年來各地方政府設置的隱性壁壘越來越多,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所產生的限制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要及時糾正妨礙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隱蔽干預行為。
“反內卷”釋放新信號
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在于“內卷式”競爭。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住自己的稅收,對轄區內部分產能過剩的企業,或者說對該退出市場的企業進行支持。有些企業實際上利潤率已經非常低了,按照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其實早就應該退出市場了,但地方政府給予了一些保護,包括補貼、稅收減免等等,其實也是一種隱形的地方保護主義。”王孝松指出。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月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一些行業出現結構性問題,有的盲目跟風投資,有的跟不上技術更新迭代節奏。一些企業陷入“內卷式”競爭,有的以低價、超低價甚至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這些都突破了市場競爭的邊界和底線,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必須加以整治。
“一邊行業各環節年產能均超1100吉瓦,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另一邊一些地方政府依舊熱衷于招商引資、上馬項目,給土地、給政策、給資金。”6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以光伏為例剖析了“內卷”產生的原因。其中還提到,近日國內頭部光伏玻璃企業計劃自7月開始集體減產30%。在這之前,從6月10日起,比亞迪、一汽、廣汽、蔚來、小米等近20家汽車企業公開承諾,將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這被市場視為車企“反內卷”第一槍。
而此次中央財經委會議,又在重點強調內容的第一條提及了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等要求。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此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部分產能利用率偏低的行業,存在供給側調整的空間。以水泥行業為例,行業整體已經進入存量甚至減量狀態,2024年行業自發加大錯峰,產能已逐步通過置換,對超產部分進行約束出清。2025年,行業錯峰減產意識進一步增強,面對存量甚至減量的行業背景,企業間整合有望開啟。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