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湖北棗陽縣迎來了一個新生命,他就是田維揚。七歲那年,他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背起書包走進了私塾,開始了啟蒙教育。
然而,命運似乎并不打算讓他的人生一帆風順,僅僅三年后,貧困的現實便無情地打斷了他的學業。田維揚不得不輟學回家,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成為地主家的長工。日復一日的辛勞,讓他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1928年,22歲的田維揚為了生計,也為了尋找一條出路,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國民黨湖北省警備第5團。這支部隊并沒有讓他感到安穩,沒過多久,他又被調入國民黨獨立第15旅。
彼時的中國大地,革命的火種已在暗中燃燒,國民黨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銳。田維揚的軍旅生涯,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悄然轉向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向。那么,當年那個挑水砍柴的少年,究竟是如何從國民黨士兵,一步步走到紅軍營長,再到新四軍副旅長,最終成為共和國的中將?
1928年,二十二歲的田維揚加入了國民黨湖北省警備第五團,隨后又調入獨立第十五旅。彼時,他只是數萬普通士兵之一,每日訓練枯燥辛苦,內心卻總惦記著家鄉貧苦百姓的生活。
那年冬天,獨立第十五旅所在部隊被縮編為一個師,引發部分軍官不滿。此時,我黨的黨員程子華正秘密在該旅開展工作,敏銳地抓住了軍心浮動的契機。經過一系列策反和思想工作,1929年底,這支部隊在湖北大冶起義,整體加入了紅軍,被編入紅五軍。
田維揚也隨之轉變身份,從國民黨士兵成為紅軍戰士。他被編進紅五軍第五縱隊,擔任排長。雖說軍裝未改,但陣地、旗幟和理想已徹底不同。
1930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即,田維揚跟隨部隊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屢次出生入死,憑借冷靜與勇敢升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三團第一營副營長、營長。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突圍,踏上長征。那一年,田維揚28歲,帶著一營官兵翻山越嶺,夜宿荒野。草地泥濘,饑餓與嚴寒常伴,戰友在路上倒下,埋都來不及。田維揚咬緊牙關,始終走在隊伍前面,鼓勵官兵堅持。
1935年10月,長征到達陜北后,他被調至紅十五軍團八十一師二百四十一團第一營營長。隨后,他又參加了東征、西征作戰,為鞏固陜北根據地立下功勞。
1937年初,為提升理論素養,田維揚進入抗日紅軍大學深造。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又被調往抗日軍政大學,擔任第二期軍事第二隊隊長,負責培訓抗日干部。這期間,他常告誡學員:“槍要常擦,書也要??础!?/p>
之后,田維揚調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參謀長,隨部東進,來到華東戰場。
在華東,他歷任八路軍115師教導第一旅副旅長、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副司令員,指揮部隊穿行在密林與村莊之間,與日軍展開拉鋸戰。
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軍部損失慘重,中央決定重建。田維揚所部被編入新四軍第三師,他任第七旅副旅長兼蘇北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
蘇北、淮北、淮南戰場上,他帶領部隊同日本侵略者、國民黨頑固派多次周旋。夜幕下的小村莊,傳來槍聲與喊殺;清晨的荒野,腳印印在霜雪中,記錄著艱苦抗爭的足跡。
1945年抗戰勝利后,田維揚調往東北,擔任遼吉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東北局勢復雜,國共力量激烈對峙。他率部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不斷削弱國民黨軍力量。
遼沈戰役打響時,他任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十一師師長,指揮部隊在黑土地上血戰,直至東北全境解放。
隨后,他又率部參加平津戰役,解放華北大地;接著轉戰華南,參加衡寶、廣西戰役,打垮敵軍主力,目睹新中國宣告成立。
建國后,田維揚升任41軍副軍長、軍長。那時,西江流域土匪仍然活躍,他率部清剿,穩定社會秩序。與此同時,他參與指揮荊江分洪工程、海南島公路建設工程,用軍隊力量支援新中國經濟建設。
1955年,國家首次實行軍銜制。田維揚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中將。同年,他調任總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長。此后又任省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等職,繼續在新的崗位上奉獻。
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常與年輕干部談起當年長征的艱辛,皖南事變的悲壯,東北雪原上的血戰。他不曾夸口,只用平淡口吻講述歷史。
1977年,田維揚在昆明因病去世,享年71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