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他們卡我們光刻機的時候,有誰出來猶豫過?沒有。沒有人站出來說一句,“中國怎么辦?”他們理直氣壯地把關鍵設備、核心技術從我們手里一刀切斷,還冠之以“國家安全”“技術保護”的名義。現在輪到我們把稀土的門檻抬了一抬,他們卻變臉比翻書還快,嘴里全是“合作”“對話”“全球責任”,仿佛從來沒有人用一紙禁令把我們鎖死過。
對比之下,誰在講理,一目了然。
2023年,中國對歐盟的稀土出口量占據了整整80%。不要小看這個數字,這不是“能有就好”的可選項,而是“沒有就不行”的卡脖子命門。你以為稀土只是手機電池、風電渦輪那點邊角料?不,它牽一發而動全身。從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系統,到軍工設備的高性能磁性材料,從智能制造的伺服電機,到高端聲學系統的震蕩核心,稀土就是那個藏在幕后卻無法替代的關鍵變量。
你說自由市場,那我們就按規矩來。2024年4月,中國公布對中重稀土出口實施許可管理,涵蓋鋱、鏑、鑭等高附加值稀土品種。
什么意思?不是不出口,而是出口前得說明用途、走流程、按需審批。只要合規合法,買賣還是照做。問題來了,歐洲那邊慌了。連帶著法德高官都開始頻繁喊話,說什么“中國的限制將撼動全球制造穩定”。
但這話說得真不講邏輯:當年你卡我光刻機時有沒有考慮“全球制造”?當年華為被斷供時你有沒有想過“責任共擔”?
所謂的“雙標”,到這里已經赤裸裸了。
更何況,我們不是無的放矢。稀土不是干凈行業,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國為此付出了多少環保代價?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十幾年來開采污染不止,硫酸銨、鹽酸滲透土壤,水系重金屬超標,生態治理成本堪比采礦本身。
我們一邊挖,一邊治,幾十年下來,工人防護標準翻了幾倍,尾礦回收、廢水凈化體系愈加完善。今天你能用得上稀土制成的清潔能源設備,那是中國這邊先吸了幾十年的“毒”,你可曾為這些環境賬單埋過單?
再看看他們現在的“替代計劃”吧。澳大利亞稀土儲量確實有,但冶煉和分離技術極不成熟,提純難度高,污染問題不比中國輕。美國那邊Mountain Pass礦重啟了好幾年,照樣陷在分離工藝和產業鏈配套中打轉。
真正能穩定供貨、全鏈條打通的,依然只有中國。這不是壟斷,是用三十年產業積淀、一茬茬人啃項目、建工藝、扛環境換來的實力。
你說我們現在“強硬”?那你還記得我們當年“無助”的時候嗎?從EUV光刻機到EDA軟件,從IP核到高端制造流程,層層設限步步封鎖。當時中國能干嘛?只有兩個字:自研。就算初期吃力,就算產品不完美,也必須頂上去。我們咬著牙搞替代方案,是因為我們沒得選。
今天的稀土議題,本質上就是當年光刻機事件的對位鏡像。那個時候你掐我命脈,現在我手握核心資源,立個規矩,你就開始抱怨“不公平”?可曾想過,被你們斷供的時候,我們喊過公平嗎?
但中國并沒有復仇式封鎖。沒有封港,沒有禁運,只是規范了出口程序。填表,審批,明用途,這不就是他們當年給我們設置的那套流程?怎么今天輪到自己過一遍流程,就覺得委屈了?
合作不是一邊唱主角一邊讓別人配合的獨角戲。規則從來都不是只在自己強勢時拿來用的工具。你曾說“不給光刻機是國家安全”,我們現在說“控制稀土是環境保護”,這邏輯有何不同?你說你的前提正當,我們說我們的背景合理,彼此都不應指責。
中國沒有關門。但這門口有標準、有程序、有規則。稀土不是廉價資源,更不是無條件支援的籌碼。如果你真的愿意合作,請帶著誠意、透明和相互尊重的態度,而不是邊拿貨邊講道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