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游新聞報道稱,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提出一項新法案,計劃對中國和印度加征500%關稅,理由是兩國購買俄羅斯石油支持俄烏沖突。
格雷厄姆的提案目標明確,表面上是針對俄羅斯,實際上意在挑撥中俄關系。他聲稱中國和印度購買了俄羅斯70%的石油,因此美國應對中印商品加征高額關稅。這一提案看似針對俄羅斯,實則暗藏離間中俄的戰略意圖。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政客的算盤打得精明。格雷厄姆的法案設計了豁免條款,賦予總統決定是否執行的權力。這意味著法案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而非切實可行的政策工具。特朗普被曝支持該法案,但他同樣擁有豁免權,可以隨時否決執行。這種安排暴露了美國政治的投機性——提案成為政客積累政治資本的籌碼,而非真正解決國際問題的手段。
格雷厄姆的提案并非孤立事件。近年來,美國政客頻繁借俄烏沖突炒作對華制裁,試圖將中俄捆綁為“共同威脅”。然而,中俄經貿合作并未因美國壓力而減弱。中俄貿易額同比增長2.9%,能源合作持續深化。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切斷中俄能源聯系,但現實是中印等國仍在繼續進口俄羅斯石油,甚至通過轉口貿易規避西方制裁。
美國對俄制裁的效果正在減弱。盡管西方對俄實施了多輪限制性措施,但俄羅斯石油出口量不降反增,2024年較制裁初期增長約12%。中印成為俄羅斯能源的主要買家,印度甚至公開表示“能源安全優先”,拒絕配合美國制裁。這表明美國的單邊制裁難以奏效,反而促使其他國家尋找替代方案。
格雷厄姆的提案還暴露了美國國內政治的分裂。盡管共和黨在參議院占據多數,但該法案仍需民主黨議員支持才能通過。目前已有84名跨黨派議員聯署,顯示出兩黨在對俄制裁問題上的短暫共識。然而,這種共識能否轉化為實際政策仍存疑問。特朗普的態度尤為關鍵,他雖口頭支持法案,但保留否決權,意味著最終執行仍存在變數。
特朗普(資料圖)
中俄關系并未因美國壓力而削弱。中方多次強調,中俄合作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不受第三方干擾。俄羅斯方面也多次表態,愿繼續深化與中國的能源和經貿合作。美國試圖通過制裁離間中俄關系的策略,顯然未能奏效。
國際社會的反應也值得關注。歐盟雖延長了對俄制裁,但內部對是否進一步收緊政策存在分歧。部分歐洲國家擔心過度制裁會影響自身能源安全和經濟復蘇。印度則明確拒絕配合美國對俄石油禁令,堅持進口俄羅斯折扣原油以保障國內供應。這些國家的態度表明,美國的單邊制裁政策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阻力。
格雷厄姆的提案背后,是美國政客對中俄戰略協作的擔憂。中俄近年來在能源、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美國試圖通過制裁阻斷這一趨勢。然而,中俄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基礎穩固,美國的干預難以改變這一局面。
從更廣泛的角度看,格雷厄姆的提案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性。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制裁遏制中國發展;另一方面,美國又無法承受中美脫鉤的經濟代價。這種兩難處境導致美國政策反復無常,既想打壓中國,又不得不維持一定程度的經貿聯系。
未來,美國若繼續推行此類極端制裁政策,可能進一步損害自身國際信譽和經濟利益。中俄兩國已多次表明,將共同應對外部壓力,深化各領域合作。美國的制裁威脅,反而可能促使中俄加快去美元化進程,推動本幣結算和替代性金融體系建設。
特朗普(資料圖)
格雷厄姆的提案最終能否通過仍是未知數。即便法案在參議院獲得通過,特朗普的態度仍將決定其命運。如果特朗普選擇否決,該提案將淪為一紙空文;如果他簽署生效,中美貿易競爭可能進一步升級,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
無論如何,格雷厄姆的提案再次凸顯了美國政治的短視和投機性。借俄烏沖突炒作對華制裁,試圖離間中俄關系,這種策略既缺乏現實基礎,又可能適得其反。國際社會已越來越看清美國制裁政策的本質——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維護自身霸權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