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特區政府公布新一屆特首顧問團名單,34人陣容上演戲劇性一幕:長和系掌門人李澤鉅成為唯一未獲續任的原成員,其余首屆成員悉數留任。取代這位香港首富之子的三位新面孔頗具深意——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
微妙的時間點耐人尋味。就在兩個月前,李澤鉅主導的長江和記實業以228億美元將全球43個港口資產打包賣給美國華平投資。這批資產中的巴拿馬運河港口,扼守全球貿易咽喉,掌握中國21%商船的必經航道,年吞吐全球6%的海運貨物,支撐著中國4700億美元貿易額的生命線。
交易宣布后,輿論瞬間沸騰。媒體連發三篇社論痛批“賤賣資敵”,國務院港澳辦罕見轉載相關報道。網友評論更是一針見血:“商人可以逐利,但不能無義”。
這場交易的敏感度在簽約前三天已顯露征兆——美軍太平洋艦隊突現巴拿馬運河口軍演;不到一個月,巴拿馬政府以“續約違規”為由威脅收回經營權。長和系陷入兩難困局:若交易流產需賠數十億違約金;若強行推進,中國市場信任恐崩塌。
盡管李家堅稱這是“純商業決定”,但香港菁英會副主席直言:“這損害了國家戰略談判籌碼”。《大公報》更直指核心:不顧香港和國家利益以及民族大義者,不適宜再擔任顧問團成員。
當特區政府宣布顧問團換屆時,官方聲明雖未點名李澤鉅,卻特別強調新成員均具備愛國愛港立場,這一表述與李家近年公眾形象形成耐人尋味的反差。
新一屆顧問團的洗牌折射著香港經濟的痛苦轉型。2023年數據顯示,香港初創企業存活率僅32%,被新加坡(51%)遠遠甩開;數碼港科技企業融資額雖五年增3.2倍,但整體競爭力滑至東南亞第五。
新增的兩位科技掌門堪稱“破壁者”。35歲的王興興在杭州倉庫調試機器狗時接到聘書,他創辦的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已登上冬奧舞臺;韓璧丞的腦機接口技術正在香港圣保祿醫院幫助中風患者康復。
特首李家超今年4月專程赴杭州考察“杭州六小龍”企業時,已顯露政策轉向。他不僅現場體驗了強腦科技和宇樹科技的產品,更在微博發文承諾:“特區政府會為他們提供協助,希望在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顧問團內部結構變化同樣彰顯戰略調整——科技力量占比從零飆升至28%,地產大佬席位卻縮水兩成。“創新與創業”小組新增兩位科技創始人,與阿里巴巴蔡崇信、諾獎得主MichaelSpence、港科大校長葉玉如同席而坐,構成香港未來發展的智慧引擎。
并非所有豪門都困守舊業。留任顧問團的鄭家純家族正將K11購物中心改造成科技秀場:AR虛擬試衣鏡取代奢侈品柜臺,頂層數字藝術展廳的全息投影閃爍藍光。新世界發展2023年科技投資占比達37%,歷史首次超過地產開發。
而李澤鉅治下的長實集團,近年在港僅開發一處住宅,卻斥資367億收購英國酒吧集團;當香港力推北部都會區計劃時,長實反將屯門地塊轉售外資。這種戰略錯位被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陳文鴻點破:“財團若被視為削弱本地利益,難免影響政治角色”。
歷史鏡鑒猶在眼前。船王包玉剛1980年代寧可虧3億港元,也要保住香港航運控制權;霍英東冒死為抗美援朝運送物資。如今包玉剛外孫吳宗權仍在顧問團,霍啟剛連續兩屆獲任,家族選擇的差異已埋下今日結局的伏筆。
顧問團名單公布當日,維港貨輪汽笛與中環鍵盤聲交織成奇妙的變奏。西九文化區主席唐英年三年前的宣言突然回響:“香港需要第二次起錨”。
這錨該拋向何方?新增顧問朱民的背景給出線索——這位金融專家近年專注研究AI與金融融合、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其加入暗示香港希望在保持傳統金融優勢同時,打造“懂科技”的國際金融中心。
當三位新成員在“創新與創業”組落座時,他們身后是香港數碼港1800家科技企業,是河套深港科創園區79。3%的內地背景企業占比。這種布局呼應著國家“新質生產力”、“AI+”戰略,也直面香港的短板:科研成果轉化難、人才流動不穩定、產業鏈基礎薄弱。
這座城市終將懂得:商業版圖可全球布局,但根系必須深扎故土。
香港權力核心的洗牌,既是懲戒也是引導。當李澤鉅離開顧問團會議室時,韓璧丞的腦機接口設備正幫助香港中風患者重獲行動能力,王興興的機器人已在屯門社區中心為長者表演舞蹈。新舊之間,界限分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