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揚州的廣袤農村,有一群扎根田野的新農人正以科技為犁,耕耘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從今天開始,我們《關注》欄目將開設《新農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專欄,展現新農人群體可感、可知、可親、可學的創業故事、創新模式和運營理念。今天,讓我們走近儀征90后農二代劉欣雨,看這位曾立志做設計師的姑娘,如何用科技為3800畝農田裝上“智慧大腦”,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別樣的青春故事。
記者見到劉欣雨時,她正在儀征市新集鎮壯禾米業專業合作社,利用數字化平臺實時查看近3800畝農田的插秧進程。發現附近一塊農田施肥出現異常后,她隨即趕到現場,跟農機手交流。
處理完機械故障,劉欣雨回到合作社,她介紹,這里猶如一個“智慧大腦”,每臺機具的作業面積、時間節點、甚至現場照片,都通過云端同步更新。
天眼賦能、云端管理、精準作業,這套由劉欣雨主導搭建的智能管理系統,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
今年26歲的劉欣雨出生在農村,父親劉金偉是當地一名基層農技推廣員。劉欣雨說,父親工作忙,自己小時候放學永遠是最后一個被接走的,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接送,自己對種田的印象就是一個字——苦!
2017年考入天津財經大學設計專業時,劉欣雨立志做個都市白領,但畢業前,父親的一番話,讓她在設計院與返鄉務農間,選擇了后者——父親說,農業的技術、農業的機械裝備、農業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創新,在磨合中發展,“未來一定要有后備力量加持到農業這塊”。
帶著對“科技種田”的好奇,劉欣雨住進合作社板房,從耕田犁地,到育秧收割,幾年下來,摸透了農業種植的每個環節。2022年,劉欣雨做了個讓老農技員們驚訝的決定——給所有農機裝上智能監控,通過手機和電腦對農具、人員實施監管,提供工作效率。
此外,愛琢磨的劉欣雨還在父親幫助下,設計出“水稻育秧鋪盤機”,讓秧苗從廠房運送到栽插田塊更為便利;并且把烘干廢棄物做成育秧基質,這項變廢為寶的技術還獲得揚州巾幗創業大賽三等獎。
2022年,劉欣雨光榮入黨,在這位90后“科技種田能手”的帶領下,如今,壯禾米業專業合作社擁有300多臺套智能農機,服務農田從過去的兩萬多畝次增長到15萬畝次,帶動1260戶農戶年增收400多萬元。合作社還成為首批國家農業技術集成創新中心、江蘇省“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儀征市新集鎮新集村村民委員會主任趙廣志介紹,機械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合作社也解決了不少周邊人員的就業,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對此,劉欣雨表示,新農人的重點在新,除了在現有的現代農業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更要有創新的思維。未來,不管是作為經營者還是管理者,自己都會繼續進行新的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