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影響伊朗的國家,如果中國不再購買伊朗的石油,伊朗就會崩潰。”這番話,是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說出的。
這不是一句普通的外交辭令,而是一句充滿期許、也充滿壓力的“請求”。當這句話出現在全球輿論視野中時,不禁讓人心頭一震:以色列,為何會突然把目光轉向中國?
一國外交官在公開場合高調喊話另一國,要求其停止與第三國的石油貿易,這種舉動在國際外交場域中極為罕見。
中國在伊朗問題上從來秉持中立與和平原則,歷來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議,強調不干涉他國內政。而今,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中國,又該如何回應這場突如其來的“外交建議”?
以色列的算盤其實不難猜。在與伊朗長年累月的敵對中,它迫切希望通過經濟和外交雙重手段,削弱伊朗的地區影響力。
伊朗經濟的命脈——石油出口,恰恰是以色列眼中的關鍵命門。中國作為伊朗石油的主要買家,自然成了以色列眼中最重要的“變量”。
據報道,目前伊朗每日石油出口約170萬桶,其中約九成被中國采購。這樣的依賴比例,讓中國在伊朗經濟體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再加上2021年中伊簽署的長達25年的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高達4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更讓兩國之間的紐帶緊密得難以割舍。
就在2025年5月底,一列裝載著中國貨物的列車駛入伊朗阿普林陸港。這不僅是一次普通的物流運輸,更象征著中伊之間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連通。
這條鐵路一旦全面投入運營,年運力將達到數百萬噸,伊朗也將正式成為中國西進戰略中的關鍵節點之一。
以色列顯然對這些事實心知肚明。然而,在其看來,中國若停止購買伊朗石油,無異于掐斷伊朗財政的“咽喉要道”。
以色列堅信,伊朗將不堪重負,不戰自潰。但問題是,以色列提出的這個“建議”,是否真有現實可行性?
外交場合的發言,向來講究分寸與策略。白樂濰這一番“富有建設性”的建議,表面上看是出于對地區和平的關切,實則是一次極具目的性的政治試探。
“唯一”、“崩潰”這樣的措辭,透露出以色列對此事的急迫與執念。但中國并不是沒有立場的“中立者”。
在此次以伊沖突中,中國始終強調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并多次呼吁雙方通過和平談判化解矛盾。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7月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態:伊朗核問題應通過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決。
中國的立場向來堅定:不干涉、不脅迫、不結盟。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更傾向于搭建對話平臺,而不是選擇站隊或施壓。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成功撮合了伊朗與沙特這對老冤家的和解,又在阿富汗、緬甸等多國問題上積極倡導政治解決路徑。
這些外交努力不僅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尊重。反觀以色列這一番“出招”,其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考量。
當前,伊朗與以色列剛剛達成短暫停火,但暗潮涌動,遠未止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一番“寬容”言論,更是令以色列如坐針氈。
特朗普表示,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的石油,但也希望中國能多買一些美國的石油。這一言論一出,外界嘩然,白宮官員連忙“補鍋”,解釋總統的意思并非放松對伊朗的制裁。
面對美國口風的轉變,以色列顯然感到不安。既然美國態度不再強硬,那就試圖說服中國,以色列的外交策略試圖“曲線打壓”伊朗,借中國之手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但問題在于,中國為何要為以色列的國家利益買單?伊朗雖然并非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但在中國的能源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
更何況,中伊之間的合作不僅限于能源,還涵蓋基礎設施、金融、交通等多個維度。從戰略層面看,伊朗穩定有助于中東地區的和平,也有助于中國維護“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
一旦伊朗政權因經濟崩潰而陷入動蕩,受影響最大的或許不是以色列,而是整個中東地區。難民潮、宗派沖突、極端勢力乘虛而入……
這些后果將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波及周邊,甚至威脅到中國在該地區的能源安全與投資利益。伊朗內部早已對中俄在這場沖突中的“冷處理”略有不滿。
一度揚言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對中國來說,無疑將構成嚴重的能源安全挑戰。中國若輕率行事,停止石油采購,不僅可能失去伊朗的信任,更可能激化區域局勢,得不償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的“建議”背后,也許并非單純的善意。有分析指出,以色列此舉或是“設局”,試圖將中國架在風口浪尖。
一旦中國因伊朗問題做出讓步,將來若局勢惡化,美西方就可將責任推給中國,把中國塑造成“支持伊朗”的替罪羊。
這種熟悉的套路,早在美西方對中俄、對中伊的種種操作中屢見不鮮。炒作“中國支持俄羅斯”、“中國援助伊朗”、“中國破壞中東和平”,已經成為他們慣用的輿論武器。
對此,中國早已心如明鏡,絕不會輕易受控于他國話術之下。以色列還特別強調,中以兩國經貿關系依舊密切,中國是其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
白樂濰在訪談中表示,即便政治上存在分歧,雙方依然可以合作對話。這番話看似緩和,實則是“糖衣炮彈”:試圖用經濟合作來換取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的“讓步”。
中國的立場早已表明:經貿歸經貿,主權歸主權。中國不會為了貿易便利,去犧牲戰略利益,更不會為了迎合某方訴求,去干涉第三國的內政。
美國此前多次試圖阻止中國從伊朗進口石油,甚至多次制裁中國企業。2025年3月,美國對一家中國石化企業進行制裁,理由是其進口了超過10億美元的伊朗原油。
4月底,又對另一家中國企業進行類似處罰。然而,中國并未屈服。外交部明確表示:中國將根據自身利益決定能源采購來源,美國無權干涉。
到6月24日,特朗普公開表示“允許中國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已經說明,美國在這一問題上也不得不低頭。
以色列如果真想通過“中國出手”來壓垮伊朗,無疑是癡人說夢。如今的國際局勢早已今非昔比。以色列若仍抱有過去那種“依靠美國、指揮世界”的幻想,只會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
中國不是隨意可操控的棋子,而是擁有獨立思考、清晰戰略與堅定立場的大國。外交從來不是兒戲,更不是誰的“命令”就必須執行的工具。
中國不會接受道德綁架,也不會為他國的利益犧牲自己的立場。伊朗是否崩潰,不在中國是否繼續購買石油,而在于整個中東能否走上一條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道路。
以色列若真心希望地區和平,與其對中國“喊話”,不如靜下心來,放下偏見,到北京來,好好談一談。世界不再是以美以為中心的單極時代。
多邊主義、共同發展、包容共贏,才是時代的主旋律。以色列若想融入這一新格局,首先要學會尊重別國的立場與選擇。
“不要再買伊朗石油,讓它崩潰”這樣的建議,注定不會被接受。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今國際關系中的焦躁與短視,也讓中國在復雜局勢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
堅定和平,堅定獨立,堅定合作。中國,走的是自己的路。
信息來源:
[1]以色列總領事呼吁中方發揮影響、干預伊朗當前局勢,外交部回應 環球網
[2]以色列呼吁中方干預伊朗局勢,外交部回應 魯中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