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開國元帥之中,紅軍時期的重要建軍元勛賀龍,排名第五位,比劉伯承低了一個位次。其實按照賀龍生涯早期的功勞和貢獻,原本劉伯承很難在55年授銜時排到他前面。那憑劉帥抗戰、解放戰爭中的軍事戰績,就足以實現反超嗎?
論紅軍資歷,劉伯承擔任過總參謀長一職,屬于紅軍總部重要智囊、職務級別也很高。但總參謀長并非實際指揮戰役軍團的主官,在當年紅軍的領導體系及特點之下,他的決策權比較有限。
在整個紅軍時期,賀龍對革命的客觀貢獻及重要性,還是要強過劉伯承的。如果只看紅軍履歷,賀龍甚至足以排進元帥前三。
1927年南昌起義的主要家底之一,就是賀老總領導的原國民革命軍第20軍,同時他也是這場重要起義的總指揮。劉伯承當時是起義軍參謀長,他沒有嫡系部隊,賀龍發揮的作用比劉伯承大得多。
劉帥參加紅軍前,雖然跟賀龍一樣擔任過國民革命軍軍長,但他的暫編15軍在瀘順起義時遭到川軍圍攻,惡戰之后基本散失掉了,因此劉伯承后來只身一人參加了南昌起義,實際上并沒有獨立拉起紅軍的早期武裝。
另外賀龍在紅軍時最重要的貢獻,并非指揮南昌起義,而是作為主要領導者,開發了湘鄂西根據地。湘鄂西是紅二軍團的搖籃,也是未來紅二方面軍隊伍的主體。老總親自孵化出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也是劉帥明顯及不上的。
但換個角度看,紅軍經歷,可以算是賀龍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期了。接下來的抗戰和解放戰爭中,他的整體貢獻不如劉帥那樣耀眼。雖然抗戰初期同為八路軍主力師長,但因為分工不同,賀龍的120師長期在陜甘寧附近活動,戰績和兵力增長都不突出;而劉伯承指揮129師作戰機會非常多,并且開發出強大的晉冀魯豫根據地,正規軍兵力超過了30萬人。
解放戰爭時劉鄧大軍為照顧全局,脫離后方南下大別山,隊伍元氣明顯損傷,但從戰略角度也立了大功;賀龍沒有出任野戰軍統帥,其嫡系部隊改由另一位元帥彭德懷直接指揮,發展成第一野戰軍。所以這兩段時期,劉伯承的作用都要強過賀龍。
若據此排定元帥順序,劉伯承還是未必能超過賀龍。因為老總的早期建軍貢獻太重要了,沒有幾個元帥,能達到賀龍那樣的高度。真正鎖定劉伯承“第四元帥”位置的,或許是一項隱性貢獻,非常重要卻又少有人提。
劉鄧大軍是什么部隊呢?班底是老紅四方面軍。劉伯承是典型的中央紅軍干部,但從1937年開始,實際執掌原四方面軍隊伍。長征過程中,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戰損不同,兵力對比上曾出現過非常微妙的變化:1935年懋功會師時,大約為8萬人對2萬人,四方面軍遙遙領先。若方面軍領導人黨性覺悟優秀,這或許沒有什么;但因為懸殊的武力差距,張國燾野心增長,后來出現草地分兵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就連1936年四方面軍北上完成長征之后,也仍然保有約4萬人馬,遠多于中央紅軍;接下來經歷西路軍事件后,剩余的四方面軍部隊,還是比中央紅軍人數多。所以必須有一位軍事才能和品德,都能夠服眾的中央紅軍干部出山,才能有效掌控四方面軍系統的部隊。能否真正統一紅軍武裝力量、廣大官兵一心向黨,這是直接關系到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問題。
單論指揮能力,出身四方面軍的徐向前可以繼續帶隊,但鑒于革命背景和西路軍事件的影響,隊伍“一把手”是需要換人了。當時有兩個理想人選,一個是朱老總、另一個就是劉伯承。因為這兩位元帥都在草地分兵后,跟隨左路軍行動,在四方面軍將士中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特別劉帥后來還承擔援西軍重任,與四方面軍官兵有血脈聯系,能夠服眾。換了其他中央紅軍高級干部,恐怕很難起到朱、劉那樣的效果。
朱德是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指揮,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親自指揮方面軍級隊伍,所以接下重擔的只能是劉伯承。事實證明,劉帥不光順利接了下來,還一帶就是13年,直到1950年才離開二野一線部隊,到南京興辦軍校。在這期間129師、二野的老四方面軍官兵,無不被劉帥的軍事能力和厚重品德所折服,成為戰斗力強大并且無比忠誠的隊伍。劉伯承完全兌現了軍委的預期,徹底調教好了這支戰略大軍。
所以這才是劉帥最突出的貢獻,事關人民軍隊生存發展的全局,卻又不那么外顯。1955年全軍授銜時,原四方面軍和鄂豫皖系統的開國將軍,達到700多人,占當年將軍總數的三分之二。你說劉帥貢獻大不大?他最終排在元帥的第四位,合情合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