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剛取消水產品禁令,石破茂政府得寸進尺,日本將在海底挖稀土。6月29日,中方取消對日部分水產品禁令,當然,這部分水產品要經過相應檢測,確認無害后才能流入市場,不過,這一舉措讓石破茂得寸進尺,想在稀土上做文章。簡單來說,在關稅戰展開后,中方持續收緊稀土管制,這樣一張缺乏反制手段的牌讓美西方苦不堪言,日本也位于其中,而對比談判,日方更希望自己能夠獲得稀土產業的進展。
不過跟印度還有烏克蘭這邊不太一樣,日本地上稀土儲量不足,難以推出跟上述兩個國家相同的發展戰略,所以只能另辟蹊徑,想著從海底挖稀土解決原料問題。
不得不說,稀土管制讓諸多國家意識到關鍵礦產開發的重要性,紛紛想著步入其中瓜分蛋糕,但稀土領域的發展沒有這么簡單,更不是短期內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拿印度來說,他們的問題在于技術性不足,而日本這邊雖然掌握部分加工技術,但照樣存在很多問題,而且日方提出的這個解決原材料供應的辦法完全是所謂的“理想論”。
眾所周知,開采海洋內部資源所需要的花銷是一筆天文數字,雖然日方并不是拿不出來這筆錢,可要說將這樣一筆錢投入稀土領域,那日本內部的抗議就很難平息。
根據日方聲明,其南鳥島底下的海域內稀土產量足以占據世界第三的位置,而且其中還含有電動機關鍵所需磁鐵等產品的礦產含量,所以日本打算先收集海底泥漿進行探測。
如果說分析提煉的結果能夠滿足期待,那就可以直接開采當地水深在5500米左右地帶的泥漿,然后不斷提煉得到稀土原材料,并且交由日本當地的產業,形成供應鏈。
問題在于日本這些假設忽略了海底5500米這個客觀環境,要在這種地方進行開采作業,會讓工作成本急劇上升,而且日本當地的勘探跟開采技術都存在問題。
一上來就挑戰這類高難度,屬實讓人無法安心,更何況還無法確定這些泥漿能不能滿足期待,根據日方媒體報道來看,國際合作將成為他們沒辦法繞開的選擇。
也就是說,日本想要開采當地礦產,還得歐洲國家加入進來建造海底管道之類的,這樣一來,工程消耗的時間會增加不少,如果付出這么多的成本,礦產收益難以保障。
中方本身競爭力又高,日方產能不足,憑借少量的競爭產品照樣難以動搖中方在稀土領域的地位,所以日本媒體對此大肆渲染,明顯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行動。
實際上,中方解封部分水產品禁令,對日本企業釋放了相應的善意,相對的,日本方面也應該拿出誠意走向合作,而不是渲染對抗,導致中日關系步入尷尬。
針對稀土領域,中國是經過數十年的運營才有今天的成績,日本無非是想借著稀土話題推動美日會談達成成果,但肆意挑起爭端并不會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
我國有條件恢復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進口丨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