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科技導報》2025年第11期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朱永官,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員事務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與生源要素/污染物的循環與轉化,土壤-植物系統污染的生態和健康效應等。
近年來,中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尤其需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從而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近年來,中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尤其需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從而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1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成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衛星觀測數據顯示,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地面積中,1/4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自然資源部2022年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已達18%;全國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319萬km2,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30%。
同時,中國的成功經驗和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例如,2022年踐行中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和智慧。
2 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2.1 “兩山轉化”的科技支撐不足、金融機制尚不完善
首先,“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簡稱“兩山轉化”)涉及的監測技術、核算技術、規劃技術與生態修復技術等技術體系仍存在不足。全國有約16個省、30個市、151個縣開展了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工作,但尚沒有一套成熟的、便捷使用的核算平臺以及與之相匹配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導致生態產品的開發、認證及交易缺乏科學可靠的依據。其次,盡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推出了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但缺乏全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規劃技術,制約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的復制推廣。最后,綠色金融產品不多、綠色項目融資難、激勵措施不到位和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極大削弱了“兩山轉化”能力。例如:浙江麗水、海南白沙、陜西丹鳳等多地設計了“兩山貸”或“兩山基金”,但實際資金超過1000萬元的貸款或基金極少,綠色金融對“兩山轉化”的支撐能力弱,使“兩山轉化”面臨交易難、抵押難和變現難等難題。
2.2 中國生態文明思想與實踐國際影響力不足
首先,中國生態文明領域缺乏國際化的科學研究。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以“生態文明”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中國學者貢獻了93.1%的文獻,但是國際化程度卻比較低。《2023年中國國際科研合作現狀報告》顯示,與生態文明密切相關的環境科學領域,2012—2022年中國發表的國際合作論文占總數的5.83%,與美國(24.1%)、德國(23.1%)等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其次,中國缺乏良好的能夠長期開展國際合作的平臺。據《全球環境展望6》報告,超過70%的自上而下的平臺建設以聯合國契約為基礎,其中中國主導或參與的平臺數量有限。最后,中國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還有增加空間。科睿唯安發布的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在生態環境領域141位入選者中,中國科學家有26人,美國則為34人。這些原因導致中國在發達國家市場的技術合作和標準制定方面參與相對有限。
3 政策建議
3.1 加強科技與金融領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作用
一是大力發展生態保護修復、智能監測與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技術,助力高水平保護。面向“兩山轉化”途徑,如產品認證、生態資產產權流轉與權益交易、生態補償、跨界合作開發等,建議設立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有針對性地開發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技術、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智能傳感器網絡、衛星遙感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生態資產核算技術。這些新技術一方面可以促進更多更好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提高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實時收集和分析生態環境數據,幫助政府和企業掌握生態系統和環境健康狀況,支撐金融機構更加精確、快速地評估環境風險和發展機會,支持綠水青山的融資和投資。
二是創新和發展綠色金融政策框架與綠色金融產品。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通過頒布綠色債券政策、設立綠色信貸和財政激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和企業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進行投資和融資。建議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和環境資產支持證券,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三是建立和完善企業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投資標準,提升投資者投資信任度。建議包括金融投資機構和企業引入ESG投資標準和評估體系。金融機構通過將ESG因素整合到投資組合管理和風險評估中,識別和支持符合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
3.2 成立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生態文明研究所
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生態文明研究所定位為國際化智庫機構,主要致力于加強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加強與國際知名機構的合作交流,推動國際學術界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和支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理論宣傳,解釋重大決策,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認同。在這些工作基礎上,該智庫不僅能在國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發展,還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在生態文明領域的成就和貢獻。
該研究所具體工作可以包括招聘國際學者、發起國際科學計劃,開展全球共性挑戰問題合作研究等。這些工作旨在為世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并通過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學術刊物,更好地在國際上傳播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國的生動實踐,并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作用。
本文作者:朱永官、鄭華、陳保冬
其他作者簡介:鄭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陳保冬,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土壤生態過程與生態重建。
文章來源:朱永官, 鄭華, 陳保冬.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推進美麗中國建設[J]. 科技導報, 2025, 43(11): 1-2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后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科技新聞、科技評論、專稿專題、綜述、論文、政策建議、科技人文等。
友情鏈接
中國科協之聲
中國科協官方公眾平臺。傳播科協聲音,凝聚價值共識,弘揚創新文化,展示科協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