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既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今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著重強調,要“加強重點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堅”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水質安全直接關系到沿黃地區生態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的大局。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講話精神,全面了解沿黃流域產業布局及生態環境現狀,自2025年6月27日起,河南省科技特派員郭暉教授帶領新鄉學院“青衿護河·生物煥新”——沿黃流域生物技術修復成效調查社會實踐團,深入沿黃流域原陽段“中原農谷”、九多肉多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新鄉市誠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胖東來蔬菜供應基地),開展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調研實踐活動。實踐團綜合運用查閱文獻、實地考察、樣本采集、實驗分析、知識宣傳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圓滿完成了本次社會實踐任務。
青衿團隊啟航:深耕沿黃原陽段實踐探索
實踐籌備階段,團隊成員高度重視前期準備工作。他們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深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系統研究發現水資源與土壤生態息息相關——水資源一旦遭受污染,將連鎖引發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及品質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團隊還結合自身科研優勢,特別是成員賀雨欣主持的《AM真菌-小麥共生體系對農田鎘污染原位鈍化修復關鍵技術研究》這一國家級河南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成果,整合文獻研究結論,精準錨定實地調研重點,反復優化實踐方案。通過這一系列嚴謹的前期工作,團隊不僅夯實了理論基礎,更憑借過往項目積累的技術經驗,為后續實地調研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指引。
6月27日,實踐團首站抵達中原農谷。在參觀學習過程中,講解員圍繞“空間布局、運行機制、發展理念及原創性成果”等方面,為成員們進行了細致講解,并帶領大家參觀了現代農業科技展館內二十余種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如步步高升管道式水培、支撐架歐荷栽培、A字架基質培等。盡管現代種植技術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活力,但土壤種植仍占據主導地位的現實狀況,讓成員們深切感受到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緊迫性與艱巨性。
6月30日,實踐團走進九多肉多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醬鹵文化博物館以及胖東來蔬菜供應基地開展實地調研。在胖東來蔬菜供應基地,成員們直觀領略到優質水土條件對蔬菜品質的決定性作用——安全的水源與肥沃的土壤,是培育高品質食材的根基;在九多肉多工廠,大家進一步了解到食品加工企業在原料選擇、水資源利用及廢棄物處理等環節的嚴苛標準。地處黃河流域原陽段的這些企業,其發展與良好的水土條件緊密相連。合理規劃用水、科學處理廢棄物,既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更是守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關鍵。此次調研,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食品加工全鏈條與水土生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進一步凸顯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
多維實踐并行:構建全面調研網絡
參觀調研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迅速行動,圍繞中原農谷無土栽培技術調研成果,針對水質、土壤、底泥及重金屬檢測等重點課題,進一步完善調研體系,拓寬生態修復研究視野,力求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更全面、詳實的數據支撐。成員們在當地開展多點位水質和土壤樣本采集工作,確保樣本具有廣泛代表性。
與此同時,實踐團深知,提高公眾保護黃河的意識,是推動黃河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重要一環。實地考察結束后,成員們走進當地社區,積極開展知識宣傳與問卷調查活動。通過與居民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公眾對黃河生態保護的認知基礎,廣泛激發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熱情,全面收集基層生態治理建議,全力推動生態保護共識的形成。旨在通過這些活動,在社區內營造“保護黃河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促進環保理念從個體向家庭、社區擴散,為黃河流域生態可持續發展凝聚群眾力量。
在團隊指導老師徐小博副教授和莊靜靜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實踐團成員運用專業知識,對采集的樣本進行水質現狀分析。通過檢測pH值、溶解氧、鉛、鎘等重金屬含量以及農藥殘留等關鍵指標,并對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科學評估水質等級。此外,團隊結合新鄉學院科研團隊“混合式植物生態島對河道污水凈化效果研究”的生物技術成果,采用原位修復技術——生態浮島技術,開展多維度數據分析,全面檢測黃河水質狀況,深入探究土壤、水體保護修復效果。通過篩選適合豫北地區河道水體環境,且兼具良好凈化能力與觀賞價值的生態浮島植物,達到凈化水質、去除底泥重金屬污染的目的,為精準診斷污染類型與程度、優化農田土壤修復和水體生態修復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青春答卷落成:助力黃河生物煥新
原陽縣地處黃河故道,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新鄉學院“青衿護河·生物煥新”社會實踐團聚焦黃河生態保護主題,通過實地考察、樣本采集、專業檢測及數據分析等工作,為“十四五”規劃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領域的落地實施提供了寶貴的一線數據,切實筑牢中原生態屏障,有力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黃河奔騰不息,承載著華夏千年文明;守護碧水安瀾,關乎生態永續發展。此次,新鄉學院“青衿護河·生物煥新”社會實踐團以專業知識為筆,以實際行動為墨,書寫出黃河生態保護的青春答卷,用行動詮釋“兩高四著力”的青春責任,勇當守護母親河的時代先鋒。
文圖:賀雨欣 張怡恒 任舒靜
編輯:馬會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