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遠道而來的中國外長,號稱對華強硬的“歐盟外長”,不知輕重的對中國連提3個要求。
中國外長王毅正在出訪歐洲,目前已經與一些歐洲高層進行了接觸,其中就包括素有“歐盟外長”之稱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
稀土出口管制:中國的主權選擇與全球責任的平衡
當歐盟外長卡拉斯將中國稀土出口政策稱為“威脅全球供應鏈”時,她顯然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對稀土的管理并非針對特定國家,而是基于國家安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考量。自2025年4月起,中國對釤、釓、鋱等七類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一措施是中國自2011年以來持續推進的稀土產業法治化改革的自然延伸。
稀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其在新能源、半導體和軍事裝備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以德國車企為例,每輛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需要至少1公斤稀土永磁材料,而歐洲90%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但長期以來,中國稀土產業面臨無序開采導致的生態破壞——江西贛州因稀土開采造成的環境治理成本高達380億元,遠超開采利潤。
中國的出口管制正是為了矯正這種市場失靈,通過建立全產業鏈監管體系,確保稀土資源用于合法民用領域,而非被濫用或轉化為軍事對抗工具。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并未完全封鎖稀土出口,而是建立了透明的審批機制。截至2025年6月,寶馬、大眾等德國車企已通過合規審查獲得稀土供應許可,中美元首通話后,通用、福特等美國企業也獲得臨時出口許可。
這表明中國的政策并非“一刀切”,而是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全球產業鏈穩定之間尋求平衡。相比之下,歐盟自身的《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同樣對敏感技術實施嚴格管控,這種“雙重標準”的指責顯然站不住腳。
中歐經貿關系:公平競爭的幌子下藏著保護主義的實質
卡拉斯要求中國“重新塑造中歐經貿關系”的呼吁,背后折射出歐盟在產業競爭中的焦慮。2024年中歐貿易總額突破9300億美元,其中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達3045億歐元,這一數據被部分歐洲政客解讀為“市場不公”的證據。但事實是,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遠超歐盟——截至2024年底,歐盟企業在華累計投資1500億美元,而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僅為1100億美元,這種不對稱性恰恰反映了中國市場的包容性。
歐盟所謂的“公平競爭”在電動汽車領域暴露無遺。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優勢,歐盟委員會罔顧世貿組織規則,以“反補貼”為名對中國車企加征關稅,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直言這是“錯誤的決定”。這種保護主義做法不僅損害了歐洲消費者利益,更阻礙了全球綠色轉型進程。正如寶馬集團總裁奧利弗·齊奧賽所言,加征關稅只會讓歐洲經濟陷入“死胡同”。 反觀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推動中歐合作。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在德國、匈牙利建廠,直接參與當地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大眾、寶馬等歐洲車企則通過合資模式深度融入中國市場,雙方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合作成果顯著。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才是中歐經貿關系的本質。歐盟若真想解決貿易失衡,應放下政治偏見,通過技術合作提升自身競爭力,而非將市場問題政治化。
俄烏沖突:中國的勸和促談與歐盟的雙重標準困境
卡拉斯對中國企業所謂“支持俄羅斯軍工業”的指控,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國在俄烏沖突中始終秉持中立立場,2023年發布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明確提出尊重主權、停火止戰等12項主張,得到聯合國秘書長的高度評價。中國既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也反對單邊制裁,而是通過斡旋推動糧食外運、戰俘交換等務實合作,這些行動有目共睹。
值得玩味的是,當美國在2025年7月暫停對烏克蘭的軍援時,歐盟卻保持沉默。這種選擇性失明凸顯了其立場的虛偽性。事實上,中國對俄烏雙方的人道主義援助均超過歐盟——截至2025年6月,中國向烏克蘭提供的糧食、醫療物資價值達12億美元,同時通過歐亞經濟聯盟向俄羅斯提供了25億美元的民用物資。這種平衡姿態與歐盟一邊倒的制裁形成鮮明對比。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歐盟自身在軍售問題上存在嚴重雙重標準。2024年,德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豹2”坦克、法國出售的“凱撒”自行火炮,均直接用于戰場,而歐盟卻對中國正常的民用貿易橫加指責。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對話談判是解決危機的唯一出路,而歐盟的制裁政策只會加劇對抗。這種“拱火澆油”與“勸和促談”的對比,讓卡拉斯的指責顯得蒼白無力。
結語:中歐關系的未來在合作而非對抗
從稀土管理到經貿博弈,再到地緣政治分歧,卡拉斯的三個要求折射出歐盟在戰略自主與對華關系上的困境。中國始終以建設性姿態回應挑戰:在稀土問題上,通過法治化框架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在經貿領域,以開放合作應對保護主義;在俄烏沖突中,堅持勸和促談的中立立場。這些行動不僅符合中國自身利益,也為動蕩的世界提供了穩定性。
中歐作為全面戰略伙伴,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全球秩序需要穩定,歐洲應獨立自主作出決策。這句話道出了中歐關系的關鍵——雙方應超越意識形態偏見,在綠色經濟、數字治理等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只有摒棄零和思維,中歐才能真正實現“競合共生”,為世界提供一種不同于陣營對抗的新型國際關系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