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關注懷化
解碼福地懷化 邂逅詩意山水
——全國百名文化記者懷化行側記
執筆為犁,深耕浩渺文海;尋跡五溪,邂逅詩意山水。
6月28日至7月1日,全國百名文化記者采訪調研團走進懷化,在這里品嘗楚辭詩韻,探尋古城往昔繁華,看國際陸港發展活力……感受這里文化厚重與創新發展的相互碰撞,進一步激發創作靈感。
一路上,他們邊走邊記,邊聽邊思,用生花妙筆講述著獨屬于懷化的故事。
這里文化深厚——
訪遺址尋足跡 觸摸文明根脈
懷化是一座文化富礦,高廟文化、農耕文化、巫儺文化、屈原文化、書山文化、驛道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相輝映。
“這是一個詩意的地方。”6月29日,從全國各地而來的百名文化記者來到高廟遺址博物館采訪調研時,由衷發出感慨。
圖為高廟遺址博物館(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高廟遺址位于洪江市安江片區岔頭鄉巖里村沅水北岸,構建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發展譜系,展現了距今7800年至5200年史前文化的絢麗畫卷。其博物館共展出文物和標本500余件,全面展示了高廟遺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福地懷化‘寶貝’多。”江蘇泰州日報社副刊副主任嚴勇對高廟遺址博物館連連點贊。“非常感謝這次采訪調研,有機會看到這么豐富多彩的文化。”他表示,回去后將寫成散文記錄此行。
夏至時節,記者們漫步在安江農校紀念園內,駐足在飽飯碑前,了解袁隆平院士為實現 “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 的夢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感受袁隆平的科研精神。
安江農校紀念園是一座集教學、科研、文物展示、旅游休閑與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紀念園,也是袁隆平及其團隊進行雜交水稻研究過程的重要見證。
圖為安江農校紀念園(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袁隆平院士這種節儉、高尚的品格,讓我崇敬。這次采訪調研不僅是一次素材收集,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杭州日報文體副刊中心主任韓斌說。
在恭城書院“通道轉兵”舊址和通道轉兵紀念館,記者們聆聽了《辣椒的故事》《一擔皮籮的故事》《軍號》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內心激蕩著歷史深處傳來的回響。
通道轉兵紀念館坐落于通道縣溪鎮羅蒙山下,館內陳列了300多幅珍貴照片、370多件文物,以及大量文字和圖表,詳盡展示了通道會議及其引發的轉兵歷史。
參觀完紀念館后,石家莊日報副刊部主任裴建素難掩震撼之情:“遵義會議廣為人知,但對于通道轉兵的歷史我此前了解甚少。今天參觀后,我被深深觸動,懷化竟擁有如此重要的紅色資源,值得大力宣傳。”
在新晃龍溪古鎮,一塊文化巨石上的4個大字“南渡記憶”讓人們肅然起敬。
這是由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教授吳大昌題寫。他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機械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于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遷往昆明,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聞一多等11位教師,吳大昌等285名學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歷時68天,行程3500余里,由長沙經新晃徒步前往昆明,用腳步書寫了西南聯大“剛毅堅卓”校訓。
今年3月28日,107歲高齡的吳大昌回憶起當時經過新晃曾作短暫停留的時光,寫下“南渡記憶”。
聽講解員介紹情況后,人民日報原編委、海外版總編輯,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名譽會長丁振海和光明日報文藝部原主任彭程,羊城晚報社專職編委、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陳橋生感慨萬千。據悉,丁振海和彭程、陳橋生分別畢業于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看到這塊寫有“南渡記憶”的文化巨石,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后,彷佛看到了自己的母校,紛紛與其合影留念。
“這里作為當年北方3所大學南遷到昆明的重要節點,意義重大,師生們不懈奮斗、克服困難,為保留中國文脈作出了重要貢獻。”彭程說。
洪江古商城巷道縱橫交錯。記者們穿行其間,踏著青石板路拾級而上,蜿蜒巷道內,兩側窨子屋遮擋陽光,帶來陣陣清涼。
文化記者們采訪調研洪江古商城(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敏 攝)
“我是第一次來洪江古商城,古商城的古建筑保存完整,特色明顯,讓我大飽眼福。”溫州日報原副總編輯、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瞿冬生感嘆:“通過專業講解,我了解到洪江商人們商行天下的往事,他們的商業智慧和勇氣,值得現代人推崇。”
踏入位于沅陵縣城的龍興講寺,仿佛將時光拉回明代。深圳特區報報業集團原副總編輯侯軍對王陽明非常崇拜,感受到王陽明先生當年講學布道的文化余溫,他終于如愿以償。“我一直對王陽明心學理論有研究,此次到訪龍興講寺,對我而言,是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的朝圣。”侯軍高興地說。
站在溆浦縣龍潭鎮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解放軍報文化部原主任、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名譽會長曾凡華感慨良多:“龍潭戰役里先烈浴血奮戰,這段歷史是警鐘,提醒我們和平不易,要銘記歷史,傳承先輩的無畏精神,守護如今的安寧。”
文化記者們采訪調研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軍 攝)
向警予紀念館,采訪調研團的記者們時而駐足凝視展柜里的物件,時而聽著講解員的講述。有人認真地用相機記錄每一處細節,有人在筆記本上記錄著內心的震撼與感悟。
“參觀完以后,我被向警予的精神深深震撼。溆浦山水孕育了她敢為人先的氣魄,她追求真理、獻身革命的精神,早化作溆浦的文化基因,讓這片土地始終涌動著奮進的力量。”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秘書長申菏亮說。
溆浦縣大江口鎮犁頭嘴,因其地形酷似犁頭而得名,自明代起作為官方驛站,承擔著滇黔至湘鄂的水路中轉功能,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城墻、碼頭和店鋪等遺跡。同時,該地也是屈原溯溆水逆流而上涉江入溆浦的起篙處。
圖為犁頭嘴(溆浦縣委宣傳部提供)
“看了明月洞和犁頭嘴,仿佛翻開了一部厚重的史詩。這里是屈原筆下的‘儃徊’之地,楚辭的浪漫與憂思仍在山水間流淌。溆浦,不僅是詩歌的源頭,更是英雄的故土、精神的沃土。”來自中國綠色時報的編輯王江江說。
7月1日,文化記者們來到著名的和平之城——芷江,在歷史遺存的珍貴文物中,追溯中美空軍聯隊援華抗戰的壯闊往事。
走進《虎嘯長空》主題展覽,內蒙古日報社全媒體新聞發布中心副主任于海東感慨不已,“飛虎隊做出的貢獻,中國人民不會忘記。”
“來到懷化,就像走進了歷史書里。”于海東笑著表示,以后有機會一定還會再來懷化,好好把懷化走一遍。
從高廟遺址到安江農校,從通道轉兵到芷江受降,從屈子行吟到詩歌之源……廣袤的五溪大地,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見證了無數古人的智慧與輝煌。這樣深入的探索和發現,讓前來采訪調研的記者們贊嘆、驚喜。
這里民俗多彩——
賞非遺看儺戲 感受文化交融
懷化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積淀深厚,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匯、融合的聚集地。
五溪非遺園依托懷化地區豐富的非遺資源,借助數字技術與科技裝置,打造集非遺體驗、互動社交、消費積分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文旅新場景。走進五溪非遺園,園內42個“可觸摸、可體驗、可感知”的科技賦能非遺項目讓記者們“玩”得不亦樂乎。
在五溪非遺園,文化記者們體驗傳統的燕尾龍舟(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智偉 攝)
陽江日報社社長黃仁興在民族服飾區的AI拍照項目前,瞬間變身“苗族老大哥”,還與眾多記者一起體驗了“燕尾龍舟”競賽的樂趣。黃仁興不禁贊嘆:“五溪非遺園既好看又好玩!”
溫州日報原副總編輯、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瞿冬生饒有興致地體驗民族銀飾制作游戲,手拿錘子不斷地敲打,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老手藝有了新玩法,大家嘖嘖稱奇。
“哆美噶究表心意啊,哎呀啊哎呀啊咿吔……”當悠揚的侗族大歌在通道皇都侗文化村響起,遠道而來的記者們瞬間沉醉在濃郁的侗鄉風情中。此刻,熱情好客的侗鄉兒女,正在用最隆重的儀式,迎接遠道而來的賓客。
在這里,記者們紛紛融入其中,貴州日報社高級編輯邱奕現場學習侗歌,與侗鄉兒女一同敲擊侗族樂器,唱起動聽的侗歌。大家還觀看了侗族火塘文化,在侗錦博物館體驗織布的樂趣。泰州日報社副刊主任陳大志更是在現場為女兒挑選民俗文創產品,將這份獨特的侗鄉風情帶回家。
“今天來到侗寨,這里無論是建筑還是文藝表演,都充滿了新奇。”防城港日報主任編輯韋佐興奮地說,“看到村里的年輕人積極參與侗族民俗表演,我相信侗族文化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儺戲(侗族儺戲),俗稱“咚咚推”,是發生在宋元時期的戲劇在南方的遺存,它至少已經存在了 660 至 700 年,是中國早期南戲傳承至今的“活化石”。侗族儺戲已于 2006 年 5 月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咚咚推”(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6月30日,當記者們走進新晃侗族自治縣龍溪社區,當地村民即興表演起儺戲“咚咚推”。當鼓點“咚咚”響起,面具下的古老靈魂仿佛再次蘇醒,帶著夜郎文化的基因密碼,在當代繼續講述那些關于生命、自然與神靈的永恒對話。
在洪江古商城巷子中的會館里,記者們邂逅了一場視聽盛宴——身著明清服飾的舞者翩躚起舞,水袖翻飛間,將數百年前的韻致演繹得淋漓盡致。
新疆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編輯張靜與成都雙流區融媒體中心編委、編輯中心主任曹月柳在這次采訪調研中結緣成為好姐妹。一路走來,張靜有感觸地說:“新疆塔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初到懷化這片同樣多民族的地區,我既感到莫名的親切,又為兩地迥異的文化特質而著迷。對于這里的每一處景點,我都感到很好奇。”
花瑤風情、巫儺戲曲、山歌號子、鏗鏘鼟鑼等為代表的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文化記者們贊嘆不已,沉浸式的體驗讓大家感受到了文化交融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這里開放創新——
探陸港觀文創 迸發滿滿活力
懷化是一片開放創新之地,國際陸港的汽笛聲打破了千年寂靜,跨越山海的步伐矯健鏗鏘,這里的每一處風景都充滿著文化的氣息,每一寸土地都跳躍著激昂的發展旋律。
懷化國際陸港是湖南對接東盟和RCEP的重要樞紐。目前已開拓跨境國際物流大通道7條,開通國際國內運輸線路161條,初步形成了“依托雙通道、對接兩大洋、服務雙循環”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是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戰略支撐之一。
6月28日下午,在懷化國際陸港,全國百名文化記者們先后走進懷化國際陸港規劃展示廳、懷化國際陸港海關監管區,了解內陸城市“向海”之路的故事。
文化記者們在懷化國際陸港海關監管區感受懷化的開放活力(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衢州傳媒集團原副總編許彤首次來到懷化,她對此次采訪活動非常滿意:“懷化國際陸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參觀后感到非常振奮。希望懷化國際陸港能抓住這個良好的開端,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揮優勢,取得更大成就,推動福地懷化的繁榮發展。”
她表示,此次采訪調研活動讓自己在眼福、耳福、口福上都有所收獲,回去后一定要將此次行程記錄下來,向更多人宣傳推介懷化。
在陸港展館的箱包展廳,來自江西日報的副刊部主任李滇敏停下了腳步。她提起一個行李箱打量起來:“很漂亮,做工也好。”
“懷化目前已聚集箱包皮具產業鏈上企業156家,近1000款產品暢銷全球近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箱包重要采購基地。”工作人員介紹。
文化記者們在懷化國際陸港規劃展廳了解其發展情況(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江西的箱包產業發展勢頭也很強勁,如新干等地。”李滇敏告訴記者。她說,懷化與江西不管是產業還是文化,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龍津水上一蓬飄,舟過江南第一橋。雁塔涼風今夜爽,月光相映彩虹遙。”6月30日晚,在芷江和平湖采訪調研后,一首關于芷江和平湖的七言絕句《夜游芷江》廣為傳誦。
該詩為江蘇泰州日報社副刊副主任嚴勇所作。當時,他剛剛結束對芷江和平湖的采訪調研,心情十分激動,遂在微信朋友圈作詩附圖以記之。
當晚,全國百名文化記者走進芷江采訪調研,和平湖侗族文化濃郁,輔以新型顯示等文創手法,夜晚的水波和光影向人們講述著一串串動人的故事。
“靜水流深,映照古今。”長春日報社副刊部主任苑丹說很受震撼:“一幅侗、苗、漢等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圖景美輪美奐。”
碧水如練奏歡歌,青山如黛引客至。
懷化,正以歷史為筆,繪就文脈延長的畫卷;以民俗為弦,奏響多元共生的樂章;以開放為帆,駛向創新發展的藍海。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著驚喜;每一份熱忱,都盼您赴約!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玉捷 龔彥)
來源 | 懷化新聞網 / 掌上懷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