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蒙自的南湖之畔,時光仿若一只溫柔的手,輕輕撥開歷史的塵埃,將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的過往歲月,緩緩呈現在世人眼前。
1938年,那是一個戰火紛飛、山河飄搖的年代。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為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和教育實力,被迫南遷。起初,他們在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然而,隨著上海、南京相繼淪陷,長沙也不再是安全之地,臨時大學不得不再次踏上西遷之路,最終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而在抵達昆明之初,由于校舍不足,部分師生便暫遷至蒙自,設立了西南聯大蒙自分校。
蒙自,這座地處西南邊陲的小城,以其包容和熱情,接納了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英。哥臚士洋行,這座帶有異域風情的西式樓房,成為了單身教師和學生的住所;空置的蒙自海關稅務司署舊址大院,則被用作分校的課室和辦公機構。一時間,原本寧靜的小城,因這些師生的到來,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漫步在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仿佛能聽到當年那激昂的讀書聲和熱烈的討論聲。在這里,大師云集,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錢穆等一眾學界泰斗,都曾在此留下他們的身影和足跡。聞一多先生住在哥臚士洋行閣樓上,因憂思國事、傾心學問,很少下樓,故而得了個“何妨一下樓主人”的雅號。然而,他絕非躲在書齋里的老學究,從后來在昆明發生的“一二·一”運動和他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講”中,便能看出他是一位極具骨氣的文人、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以及偉大的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則在他的《蒙自雜記》里,留下了對南湖生活的美好記憶,讓后人得以窺見當年師生們的生活點滴。
除了大師們的風采,蒙自分校的學生們也同樣閃耀著光芒。愛好文藝的同學們發起成立了南湖詩社,他們以詩為劍,以夢為馬,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用詩歌抒發著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未來的憧憬。詩社的活動豐富多彩,出壁報、舉行詩歌座談、邀請教授講演,不僅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詩人,也為蒙自這座小城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此外,學生們還積極投身于社會活動,他們開辦夜校,教當地的勞苦大眾識字讀書,宣傳抗日思想,教唱愛國歌曲,為開啟民智、傳播進步思想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西南聯大蒙自分校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它卻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它不僅為西南聯大在昆明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更在蒙自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化的種子,讓這座小城從此與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所傳承的“剛毅堅卓”的聯大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如今,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已成為人們緬懷歷史、追尋先輩足跡的重要場所。每年都有無數游客和學子慕名而來,他們在這里駐足凝望,感受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汲取著前行的力量。而蒙自,這座因西南聯大而熠熠生輝的小城,也在歲月的洗禮中,始終堅守著那份對文化的熱愛與傳承,讓西南聯大的精神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熄滅的文化燈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