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3日訊(通訊員 顏能 鄧慶 全媒體記者 肖琳)近年來,洪江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高位推動、精準施策、優化服務,成功探索出一條“人才回歸、資金回流、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良性發展路徑。
在返鄉創業的有力帶動下,全市新增創業主體近1000家,年產值超5億元,直接帶動就業近5000人(其中吸納脫貧人口近1000人),實現勞動力“家門口”年增收超5000萬元,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返鄉創業直接帶動就業。 通訊員供圖。
政策牽引 構筑創業“強磁場”
近年來,洪江市構建“市級統籌協調、部門聯動發力、鄉鎮主抓落實、村級精細服務”四級推進機制,市委書記帶頭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引領帶動20個鄉鎮黨委書記、218個村(社區)書記扛牢服務保障責任。
洪江市聚焦農民工返鄉創業痛點難點,強化政策支撐。出臺“1+N”“雁歸興洪”政策體系,推出“創業補貼+技能培訓+貸款貼息”組合禮包。實施“啟航計劃”,創新“創業貸·洪江惠”,市人社部門累計發放創業補貼近20萬元、近三年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850萬元。同時,設立市級“返鄉創業引導基金”,初始規模每年1000萬元,以“以獎代補”、股權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潛力項目和平臺建設。
在優化營商環境提效能方面,洪江市則全力打造“投資洪江、辦事不難”營商環境品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市人社部門積極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立“1名干部+N個部門”幫扶團隊,累計解決企業用地、電力、招工等難題數百項。
有效解決招工難題。 通訊員供圖。
平臺筑基 打造興業“新高地”
洪江市創新構建“核心園區+飛地車間+村級微工廠”三級平臺體系,結合構建文旅、現代種業和水果產業為特色的“一主兩特”產業體系,形成“園區集聚引領、多點輻射覆蓋”產業生態。
依托懷化國家農科園、洪江市高新區等市級孵化園,推動洗馬“安全薯業園”、塘灣體育用品創業園等鄉鎮特色園區發展,盤活閑置校舍、廠房建成百余個村級微工廠。如塘灣鎮創力體育就通過“足球總裝車間+村級縫制點”模式,帶動超百戶農戶就業,洗馬鄉“園區經濟+家庭工坊”覆蓋農戶超百戶。
在能力培育方面,市人社部門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5000余人次,就業轉化率達85%。實施“鄉村電商領軍人才”計劃,孵化“山貨直播間”等本土品牌,推動柑橘、臘肉等農產品線上銷售額超10億元,間接帶動農民增收近2億元。此外,通過“產業路+物流補貼”模式降低企業成本,提供人才公寓20余套,協調解決創業者子女入學等“關鍵小事”50余件,舉辦融資洽談會促成授信2000萬元。
示范引領 奏響產業“振興曲”
近年來,洪江市注重培育創業標桿,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效應。創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獲政府300萬元貸款支持后,年出口創匯超500萬美元,帶動片區形成分布式就業網絡,提供崗位200余個。洗馬鄉“吉喔喔”生態養殖合作社從作坊躍升為省級示范社,從作坊躍升為年產值600萬元的省級示范社、市級巾幗脫貧基地,帶動50名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2萬元。
特色產業方面,洪江市立足資源稟賦,重點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托口鎮發展鄉村旅游、沙灣鄉主抓精品柚子、大崇鄉主打金秋梨……多地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集群。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安江鎮、黔城鎮結合農民工返鄉創業探索“園區+工坊”路徑,覆蓋區域農戶超百戶,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戶均年增收3萬元,一大批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洪江市還著力推動三產融合,拓展發展空間,鼓勵返鄉創業者積極探索農業與旅游、文化、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拓寬發展渠道。尚禺谷(黔陽)野奢度假區投資超5000萬元,打造多功能綜合體,提供80個直接崗位并間接帶動240余人就業。雪峰鎮探索“民宿+寫生+避暑”模式,“葫蘆草堂”民宿帶動周邊群眾增收。搭建“直播電商+智慧物流”平臺,助農產品溢價提升40%,銷往全國。
從“筑巢引鳳”到“歸雁興洪”,洪江市以政策創新、平臺支撐、典型示范為抓手,將返鄉創業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未來,洪江市還將繼續深化“人才+產業”雙輪驅動,讓更多“歸雁”成為“領頭雁”,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邁上新臺階。
作者:顏能 鄧慶 肖琳
責編:肖琳
一審:肖琳
二審:盧小偉
三審:石偉
來源:華聲在線·網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