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這樣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帶來不一樣的參與體驗,感謝您的支持!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下攻城。
然而,俄羅斯似乎采取了相反的策略。
2022年2月,俄羅斯尚未完成必要的外交鋪墊,便貿然發動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
結果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沖突之中,難以抽身。
面對現實的嚴峻挑戰,普京也不得不承認,俄羅斯確實需要加強其外交布局。
令人遺憾的是,曾經被普京寄予厚望的特朗普最終證明并不值得信賴,因此普京將目光轉向了西方的法國。
7月1日,時隔三年之后,普京終于再次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進行了電話交流。
那么,他們在通話中具體交換了哪些意見呢?
一,難以為繼的普京
誰也沒有預料到,俄烏戰爭竟然從2022年的2月持續到了2025年的7月,演變成了一場長期沖突。
更沒有人料到,俄羅斯不僅未能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優勢,反而屢次陷入被動局面。
2024年8月,烏克蘭軍隊成功進入庫爾斯克地區,使俄羅斯不得不開啟自二戰以來首次類似規模的本土防御作戰。同年6月1日,烏克蘭實施代號為“蜘網行動”的突襲任務,深入敵后摧毀了多架俄空天軍的戰略轟炸機,迫使俄空天軍司令以生命謝罪。
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今的俄羅斯竟頻頻向朝鮮尋求支援。
更為尷尬的是,盡管俄羅斯沒有如某些西方媒體所渲染的那樣瀕臨崩潰,但形勢確實不容樂觀。
這一點,就連普京本人也予以承認。
6月27日,普京在白俄羅斯明斯克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
“我們需要削減國防開支,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包括明年和后年,我們都計劃這么做”。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財政緊張。
截至2024年,俄羅斯的國防開支占GDP的比例已達6.3%,約合12.1萬億盧布,而當年國家財政總收入為36.7萬億盧布。
由此可見,當前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已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負擔。
更為嚴重的是,今年初以來,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整體呈下降趨勢。
上半年期間,
布倫特原油價格由每桶73美元下跌至58美元,而俄羅斯政府原定以每桶69.7美元作為烏拉爾原油基準價的目標也落空了。
截至今年4月,烏拉爾原油實際成交價已降至53美元/桶,并且仍有繼續下滑的趨勢。
但這還不是全部問題。
由于今年前五個月,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升值了40%,導致俄羅斯對華石油出口量顯著減少。根據中國海關總署3月2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25年前兩個月,俄羅斯向中國出口了1547萬噸石油,同比下降12.6%;出口總額為83.69億美元,同比減少17.6%。
同期數據顯示,俄羅斯向中國出口液化天然氣92.296萬噸,同比下降22.4%;出口總額為5.7079億美元,同比減少27.8%。
目前,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而在中俄貿易結構中,能源產品創造的外匯收入占比高達70%。
因此,在基本控制了烏東四州的核心區域,并獲得了烏克蘭約70%的礦產資源之后,普京確實有意愿結束這場戰爭。
不過問題是,當下的局勢是否允許他輕易收手?
二,法俄對話
所有人都清楚,現在的烏克蘭之所以能繼續抵抗俄羅斯,主要依靠的是西方的援助。
同樣地,只要切斷這些援助,烏克蘭就可能選擇妥協。
那么,現在誰是烏克蘭的主要援助者呢?
答案顯而易見——歐洲。
雖然美國被認為是俄烏戰爭的主要推手,但真正積極提供援助的是前任總統拜登。
現任總統特朗普雖然未能在24小時內促成停火,但他對繼續援助烏克蘭的興趣顯然不高。
有趣的是,原本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加入援烏行列的歐洲各國,最近卻表現出了更強的主動性。
今年2月24日,在國際支持烏克蘭峰會上,歐盟批準了一項高達300億歐元的援烏法案。5月底,澤連斯基訪問德國時,德國總理默茨更是慷慨承諾,不僅將提供價值8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還將在烏克蘭境內建設導彈生產線。隨后在6月份,歐洲各國又一致同意將各自GDP中用于軍費的比例提升至5%。
看來,當美國態度趨于保守之際,歐洲反倒變得更加積極。
因此,若想解決俄烏沖突,普京必須設法與歐洲達成某種形式的和解。
那么,在當今歐洲范圍內,誰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呢?
答案顯然是法國。
盡管馬克龍時常引發爭議,但在當前歐洲主要國家中,法國是唯一一個未受美軍駐扎保護的大國,
也是唯一具備獨立國防體系和核武能力的國家。
當然還有一個現實原因:此前俄羅斯與德國曾因援助烏克蘭武器是否越過紅線而產生激烈爭執。
甚至傳出俄羅斯威脅要對柏林發動攻擊的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選擇與法國溝通了。
于是,兩國領導人展開了長達兩個小時的深度交流。
他們具體談到了哪些話題呢?
首先是伊以沖突。
盡管在此前的伊以沖突中,俄羅斯僅提供了除直接軍事干預外的所有支持,但考慮到伊朗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唯一的盟友,并且關系到俄羅斯核心安全利益。
因此,普京非常希望與法國攜手合作,共同穩定中東局勢。
此外,伊朗問題同樣牽涉到法國的能源安全,特別是在雙方尚未恢復能源貿易往來的情況下,一個穩定的中東符合法國的利益。
因此,兩人迅速達成了共識:
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并呼吁伊朗繼續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相關義務,同時保持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
其次是俄烏戰爭。
普京的態度十分明確:
任何俄烏協議都必須“全面、長期”,并且“基于新的領土現實”。
換句話說,俄羅斯不會放棄已經占領的土地。
而馬克龍則回應稱:
應盡快實施停火機制,以便啟動關于“持久且長期解決沖突”的談判進程。
法國堅持維護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顯然,在俄烏問題上,普京與馬克龍并未達成一致。
不過好在雙方并未發生激烈對抗,而是表達了繼續協商的意愿。
那么,未來普京能否通過外交途徑實現俄歐之間的和解呢?
三,進退維谷
如何形容當前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
答案只有一個詞——騎虎難下。
俄羅斯方面自然不必多言,這場戰爭已經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果普京無法保住烏東四州,
國內民眾的情緒將會掀起巨大波瀾。
而如果俄羅斯不能與歐洲實現和解并恢復正常的經貿往來,則可能淪為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和市場,同時也難以安置多達700萬的軍工從業人員。
當然,歐洲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
歐洲何嘗不清楚,繼續與俄羅斯對抗只會兩敗俱傷?
2021年,歐盟進口能源中,俄羅斯天然氣占比高達45%,煤炭為46%,石油為27%,且價格相對低廉。
然而,俄烏戰爭爆發后,由于失去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歐洲不得不高價從美國購買替代品。
例如,在2024年,美國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價格突破了1000美元/千立方米,而俄羅斯出口至歐洲的天然氣平均價格僅為480美元/千立方米。
再加上戰爭加劇了歐洲的安全危機,造成大量資本流失,以及數百萬烏克蘭難民涌入其他國家,進一步惡化了難民問題。
因此,停止沖突也是歐洲所期望的結果。
但問題是,過去三年間,歐洲已經投入了1500億歐元真金白銀援助烏克蘭,難道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嗎?
至少得有個交代吧?
此外,2014年俄羅斯吞并了克里米亞,
如果今天再讓俄羅斯占領烏東四州,烏克蘭將徹底失去與俄羅斯抗衡的能力。
一旦將來俄羅斯再度出手,恐怕就能輕松攻陷基輔了。
那接下來怎么辦?
難道還有人真的相信俄羅斯的信譽嗎?
別忘了,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已經開始考慮退出《地雷禁用公約》了。
在這里,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補充一個冷知識:在過去150年里,無論是沙皇俄國、蘇聯還是現代俄羅斯,
它們唯一未曾撕毀的互不侵犯條約,就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更重要的是,歐洲對烏東四州豐富的煤礦、天然氣、石油、稀土、鈾、鈦礦、石墨、鋰等戰略資源有著高度依賴。
如果讓俄羅斯完全掌控這一地區,本就受制于俄羅斯能源的歐洲,豈不是會被卡得更緊?
因此,歐洲很難接受俄羅斯獨占這片戰略要地。
未來,雙方之間的博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結語:
從當前局勢來看,短期內結束俄烏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各方都已經投入了巨大的成本。
烏克蘭自不必說,整個國家幾乎已被戰火摧毀,怎么可能輕易讓步?
歐洲和俄羅斯也是如此,在付出了巨額沉沒成本后,除非獲得足夠的利益回報或耗盡最后的籌碼,否則雙方都不會輕易罷休。
文章信息來源:
封面新聞:三年來首次,普京與馬克龍通電話
白俄羅斯理想社: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
觀察者網:普京與馬克龍時隔近三年再通話,討論伊朗和俄烏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