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柏青的“高明”,是他性格里的本分
坦白講,從朱媛媛去世之后,辛柏青幾乎把自己從公眾視線里切割了出來。
就連訃告都冷靜到幾乎“干巴巴”的程度,只發一張黑白照,配一束燭光,沒有配圖,沒有多余的話,也沒有小作文。
但你從字縫里能看出來,他那種“人已經碎了,但面子不能丟”的老派男人勁兒——這不是算計后的“高明”,是他性格里自帶的本分和內斂。
哪怕有劇要宣傳,他也沒出來說一句“為她堅強”,沒有走煽情路線,也沒有打“遺孀丈夫復工”的苦情牌。
他甚至讓我們忘了,曾經朱媛媛在《漂亮媽媽》里的感動中國,是多少人眼里“女演員不靠臉吃飯”的樣本。現在這個女人走了,他連公開談一下都沒做,就這么沉了下去。
你要說他“高明”?其實更像是骨子里的“厚道”不允許他把妻子的死,變成任何一條流量產品。
而S媽,是“情緒綁架”嗎?
再說回S媽。老實說,從公眾情緒的角度,她確實太頻繁了。
幾天發一篇文,訴說失眠、情緒崩潰、痛苦、做夢見女兒,幾乎每一次都能上熱搜,每一次都引發爭議。大家逐漸從憐憫變成疲勞,從共情變成審判:“你怎么還沒走出來?”“你是不是消費女兒?”
但說到底,誰有資格替一個失去女兒的母親規定“表達規范”?
人是復雜的。有人習慣把痛苦寫出來,有人把它埋到肚子里。一個母親,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女兒(還是大S這種家族里的主心骨),她不崩潰才奇怪。只是她選擇了用社交媒體作為自己的情緒出口,這就注定了要被放在顯微鏡下看。
她錯的,不是“太難過”,而是“太上網”。
當悲傷變成帶熱搜的關鍵詞,當每一條發文都像精準投放的內容營銷,網友們的警惕自然就升上來了:你是真的傷心,還是在順便維持存在感?
情緒真不真,有時候不重要,公眾耐心才是稀缺品
我們這個時代,對“表達的頻率”極度敏感。
你發一次感懷,是情深意切;發五次,就有人開始說你“消費”;十次之后,那就是“哭窮、賣慘、博關注”。
公眾要的是“悲傷的儀式感”,而不是“情緒的濫用”。哪怕你是真的哭成淚人兒,只要你一邊哭一邊開直播、發狀態、帶熱搜、曬照片,大家的好感就會飛速下降。不是不相信你是真的悲傷,而是你沒有遵守大家心里那個“要適可而止”的潛規則。
辛柏青贏的,不是他“更傷心”,而是他“不出聲”。
——對不起,在社交媒體上,保持沉默是一種罕見的高級品質。
但你說,這就叫“更高明”?我不信。
我不信悲傷有高明低明之分。
辛柏青痛到骨頭里,他選擇沉默,是他的本能;S媽痛到神經末梢,她選擇傾訴,是她的求生反應。
說到底,網絡上并不缺對“悲傷管理學”的評判,但最可怕的是我們都忘了:這兩個人,一個失去了妻子,一個失去了女兒。他們都在跟命運下絆的巨大悲哀里掙扎。
只是一個把它藏在門里,一個把它放到網上。而我們,不能因為這份表達方式不同,就默認一種“道德優越”。
最后一個現實殘酷的問題:這個時代,誰都怕被遺忘
辛柏青可以不說,但他背后是幾十年演藝生涯的積累,哪怕沉默,也有人記得他,敬他,替他說。
但S媽呢?她如果不說,不發,不演,不哭,她就什么都不是了。
她沒有作品、沒有職業標簽,沒有更大的輿論場依附,除了“大S的媽媽”這個標簽之外,她真的沒有太多能跟公眾溝通的借口。你不讓她哭,不讓她說,不讓她寫,她就徹底變成“失去了孩子又被遺忘的老人”——這是她最怕的。
所以她拼命在說,說得多了,大家就煩了。煩了,她又只能更用力地說,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說到底,也是一種求生欲,不漂亮,但人之常情。
在表達這件事上,有人選擇清冷克制,有人選擇傾訴奔涌。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給我們拿來“評分”的素材。
S媽可能表達方式不討喜,甚至有“失控”的一面,但這不等于她的痛苦就值得質疑;辛柏青選擇封鎖情緒,不代表他就是“更高明”的喪偶典范。
這兩個人,一個被悲傷吞噬卻還想被看見;一個把悲傷壓在心底,一聲不吭。誰也沒錯,錯的是我們老想把悲傷也拉出來比個高下。
——悲傷從來就不是表演,不該有輸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