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執綠色之筆 繪振興新篇

0
分享至





王莽嶺景色宜人。本報記者劉通攝



梅洞溝森林康養基地蒼翠欲滴。



馬侖草原風景如畫。



太原市玉泉山“三北”建設工程筑起生態屏障。



左權縣境內太行山山路形似游龍,在綠林間蜿蜒。張文軍攝



中條林局良種繁育基地。



太岳林局大南坪中心林場生態體驗基地。



安澤縣黃花嶺山川秀美。



蘆芽山草木葳蕤山花爛漫。

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總體謀劃、提出戰略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指出,山西“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強調“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

黃河奔涌,自北向南在山西境內勾勒出965公里的壯美曲線。我省始終牢記囑托,立足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實際行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命題。

如今,從圣天湖大天鵝掠過粼粼波光到呂梁山林海綿延蒼翠欲滴、從荷葉坪亞高山草甸山花嬌艷到太行青龍峽飛瀑氣勢雄壯,山西黃河流域處處流淌生態新韻。

科學規劃——

筑綠色根基 護黃河安瀾

“這一片種了一個月了,從這塊兒我向東,你向西,在項目檢查前咱們再看看有沒有不合格的。”6月26日,呂梁市離石區千年水庫造林項目地,瑞豐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薛羊水和社員認真查看油松、五角楓的生長情況,“以前這里雖然有水庫,但山上樹少,且多是雜灌木,規劃種了這批樹后,山上更綠了,水庫也會更清澈。”

這樣的場景只是我省推進黃河流域大規模國土綠化的縮影。黃河山西段占全長的近1/5,我省始終把生態建設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科學綠化為遵循,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發揮“四庫”功能為方向,協調推進流經縣、流域區、全省域修復治理,統籌布局國土綠化、“七河”“五湖”生態保護修復、小流域治理和礦山生態修復等項目,深入實施國家“雙重”工程、退耕還林還草、湖泊庫岸生態修復與整治、“三北”防護林、鹽堿地治理等重大工程,健全省級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機制,全力提升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

“十四五”以來,我省每年將70%以上的國土綠化任務向黃河流域傾斜布局,流域內累計完成營造林1491萬余畝、森林撫育480余萬畝,沿黃19個縣(市、區)實現基本綠化。2023年底,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達23.92%,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2022年—2023年,全省半數以上的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也鎖定黃河流域,累計實施退化草原修復治理140萬畝以上。曾經的生態脆弱區已華麗轉身,成為重要生態屏障。

夏日,行進在風神山11萬畝土地上,檸條、沙棘、油松等21種樹木錯落有致,覆蓋了過去黃土高原的樣貌,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92%的林草覆蓋率折射出我省20年來在流域生態治理方面的執著。

自動起落、規劃航線、畫面實時回傳,落地中條林局段峪河林場的低空無人值守系統,使資源監管更智能。我省不斷完善“科技+生態”的創新驅動機制。利用衛星、無人機監測等現代信息技術,對綠化區域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并依托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力量,開展苗木選育研究,培育出一批適應本地環境、耐瘠薄、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為全省黃河流域、“三北”工程區生態修復提供了堅實的苗木基礎。

位于河津市的莫底溝,曾是黃河干流附近一段千瘡百孔的溝壑,5座露天礦的開采,讓這里的生態遭到破壞。如今,莫底溝里,挖掘機的轟鳴聲奏響生態修復旋律,新栽種的白皮松、油松、連翹等讓荒地煥發勃勃生機。

為全面筑牢黃河流域綠色屏障,我省持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健全完善有主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管理制度體系,壓實礦山企業主體責任,構建“誰破壞、誰治理”“邊開采、邊修復”的新格局。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曾波表示:“到‘十四五’末,黃河流域涉及的朔州、臨汾、運城三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將實現清零。全省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將超過1萬公頃。”

鐵腕治污——

暢碧水清流 凈黃河血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到山西考察調研,先后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等重要指示,為我省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汾河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近年來,我省牢記領袖囑托,從《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到《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從《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到《“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方案》,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實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以流域為單元,按照上游突出水資源保護、中游突出生態提升改造、下游突出防洪保安的理念,實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汾河流域治理步入了新階段。

記者走進位于太原市小店區的太榆退水渠水質提升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南北兩岸協作,把像掛面一樣又長又細的生態凈化膜鋪進河道里。太榆退水渠建于上世紀70年代,是汾河的一級支流,流經太原、晉中兩市。因沿線村莊多、排污口多,河道里的上游來水、雨水、農田退水,一直是汾河水質治理的重點和難點。“這是一種中空纖維膜,通過培養馴化更優質的微生物來降解消耗水中的有機物質。全長20多公里的太榆退水渠,30%以上的河道都要裝上這套超級濾芯,完工后可日處理污水13萬立方米,有效凈化河道污水。”項目負責人位紅永介紹。

“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實施以來,我省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精準治污,強化“查、測、溯、治”,統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高質高效實施285個子工程建設,凈化黃河“毛細血管”。截至2024年底,我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由70.7%提升至94.7%,連續2年超過國家平均水平,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首次達到三類水質,黃河干流(山西段)連續3年保持二類及以上水質。沿汾河而下,源頭碧水如鏡,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游示范區,山水相映碧波蕩漾;萬榮入黃口,沃野千里生機盎然。

2025年是我省“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收官之年。今后,我省將持續深化綜合治理,錨定水質改善目標,加強上下聯動,奮力攻堅克難,加快推動“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和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確保“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美好愿景全面實現。

健全體系——

固生態紅線 守黃河安寧

7月1日,驟雨初霽,寧武天池如一顆翡翠鑲嵌在高山之巔。這片有著“陽旱不涸、陰霖不溢”奇觀的湖泊群,部分湖泊曾因水位下降,瀕臨干涸。2020年,投資8000多萬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啟動,森林撫育、草地改良、湖泊保育等工程同步推進。如今,天池周邊森林覆蓋率提升至92%,黑鸛、白鷺等珍稀鳥類重新棲息,“天池霞映”盛景再現。

保護和發展相輔相成,保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一直以來,我省以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主要目標,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格局,推進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高位推動。我省全方位推進五級林長制、河湖長制實施,配套相關工作制度,實現組織體系全域覆蓋。積極探索“林河聯動”,完善“林長、河湖長+”,持續強化“林長、河湖長+檢察長+警長”等機制,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工作局面,讓“長”的作用日益凸顯、“制”的效能充分釋放。

堅守底線。頒布實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山西省濕地保護條例》,流域內4084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和234.6萬畝濕地得到立法保護。修訂《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印發《晉祠泉復流實施方案》,加大巖溶大泉保護及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周末的山西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白鷺盤旋于蘆葦上,時而與水中魚兒嬉戲;青蛙蹲伏在荷葉上,發出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市民悠閑散步,攝影愛好者則架起“長槍短炮”頻頻按動快門。“水質好了,鳥兒來了,休息時我最愛帶孩子來這里,感受自然的美好。”洪洞市民張雁說。

扎實推進。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嚴格征占用林地、草原和自然保護地準入審核審批,以實現重要自然生態空間系統性保護為重點,統籌優化現有自然保護地布局,全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建設。強化監管,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和預警預報等制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同時,我省還加強生態保護的區域協同合作。與陜西、內蒙古等黃河流域省份建立生態保護聯防聯控機制,共同開展跨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在晉陜大峽谷區域,與陜西聯合開展濕地保護和候鳥遷徙通道修復工程,聯合打擊非法捕獵、破壞濕地等違法行為,共同守護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守牢林草資源生態保護底線,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生態系統穩定。”省林草局副局長岳奎慶表示。

激活動能——

興綠色經濟 促黃河振興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指出,要“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提升流域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黃河干流流經我省的4市19縣(市)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突出抓好生態保護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多渠道創造生態產品,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6月29日,記者走進靜樂縣黃金山生態經濟園,空氣中彌漫著沙棘與松針的清香。這片昔日的“黃土山”早已蛻變成生態林護山、經濟林富民的立體生態經濟帶。“陰坡種沙棘,陽坡栽山杏,既能固土又能賣錢,4530畝退耕還林惠及198戶村民,僅沙棘采摘一項,每人每天就能收入300元—400元。”縣林業局林草事務中心主任李志忠一臉興奮。

依托遍布三晉的經濟林,我省綠色現代產業體系日漸鮮活。在安澤縣岳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提取車間里,設備每天提取的連翹苷含量比國標高4—5倍,形成“原料—提取—制劑”全鏈條產業。

生態旅游是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我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綠色產業,探索“森林康養+養老”“森林康養+中醫藥”等新模式新業態,打造森林體驗基地、森林養生基地44處,舉辦森林旅游節,將59個森林康養旅游點串聯成10條精品線路向社會推介。目前,全省有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104家,2024年生態旅游接待游客4048萬人次、總收入26.78億元。

從高空俯瞰,運城鹽湖湖面色彩不同,深淺不一,如一幅絢爛奇幻的天然畫卷。通過退鹽還湖、堤埝整治、濕地綠化等措施,鹽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成為當地一張特色生態旅游名片。

改變的不只是生態產業,還有生活方式。為打造宜居、宜養城市,我省通過建設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等,讓人民群眾共享優質生態帶來的幸福生活。“這公園看著不太大,但足夠我們老兩口散步遛彎了。”6月20日,迎澤西大街、西礦街與千峰北路交叉處的三角地游園里,正在下棋的柴大爺樂呵呵地說。

黃河奔騰不息,見證著山西在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步伐。未來,山西將繼續堅守生態保護的基準線,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書寫新時代的綠色傳奇。記者張麗媛

特寫1

夏縣泗交鎮王家河流域——

綠滿家園 業興民富

盛夏驕陽將金色光輝傾灑在夏縣泗交鎮王家河流域。6月26日,王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楊青山沿河岸悠閑漫步,望著眼前美景說:“以前這兒不是這樣,河道兩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夏天別說來散步了,隔老遠都熏得慌。”

夏縣是2023年度全省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試點縣之一。為徹底改變王家河面貌,當地對王家河流域開展綜合治理,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投入1700萬元制定全面細致的治理方案,高標準推進各項治理工程,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在河道邊,記者看到9座漿砌石結合石材壓頂的跌水工程已全部完工。“這些跌水設施既能有效減輕洪水對河床的侵蝕,還提升了河道景觀效果。”縣水利局工作人員侯戈兵說,鋪設的格賓石籠不僅能增強河道防洪能力,還具備過濾泥沙、穩定水流的作用,為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空間、維持生態平衡創造了有利條件。

下游完成4500米溝道清淤疏浚,堅固的漿砌石堤防也已修筑到位。在河道上游,鋼筋混凝土擋墻與谷坊巍然矗立,默默阻擋泥沙流入河道,攔蓄洪水泥沙。另外,還在子流域內實施了坡改梯工程。泗交鎮工作人員申晨軻說:“2340.9畝梯田依山而建,原來的‘三跑’地,變成了‘三保’地。”

環境好了,商機涌現。恒澤·棲堂山莊項目負責人閆茜介紹:“在確保不對河流造成污染的前提下,我們計劃投資4600萬元,打造以生態養生餐飲和周末假日經濟為定位的泗交旅游康養度假全季示范區。”

走進山莊,特色文化展示區通過蒲劇、書法等多種形式展現夏都核心文化,吸引眾多游客駐足。閆茜笑著說:“游客們對這些特色文化興趣濃厚,通過展示與體驗活動,還帶動了當地農產品銷售。”康養休閑餐飲區為游客提供原生態美食和休閑住宿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王家河流域還出現多家茶場。在夏縣厚民茶場,負責人陳曉園望著郁郁蔥蔥的茶園感慨萬千,以前茶苗種植“靠天吃飯”,現在,縣水利局為茶場免費安裝53.6畝微噴灌設備,并建護地壩、蓄水池等設施,茶葉產量提高近30%,品質也更穩定了。厚民茶場還建成現代化觀光大棚、觀光廠房等旅游休閑設施。

特寫2

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氣象保障院士工作站——

精準預測 護土穩固

6月30日,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氣象保障院士工作站內,工程師范志宣的雙眼緊盯氣象監測屏幕數據,分析降水強度、范圍。窗外雨聲急促,卻絲毫沒有打亂他的節奏。在他看來,每一次侵蝕性降水都牽動著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神經,精準的氣象預報預測是守護生態的“重要防線”。

我省地處黃河中游,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沖刷力強,極端強降水事件易引發土壤流失。以往,氣象工作人員開展土壤侵蝕風險評估,主要依賴歷史站點降水數據,精準度和時效性都存在一定局限。今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領銜的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氣象保障院士工作站落地山西省氣候中心,為構建“氣象+生態”融合創新體系提供科技載體。

李澤椿院士是我國數值天氣預報領域的奠基人,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建立了國家級中、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業務體系。他及團隊的入駐,為工作站提供了強大的學術支撐。“如今有了院士團隊帶來的前沿技術與雄厚科研力量,我們將依托更精細的網格預報數據,大幅提升土壤侵蝕評估的分辨率。”范志宣興奮地說。

在建設規劃上,院士工作站把握山西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氣象科技在生態保護中的基礎性作用。聚焦實現黃河流域0—14天無縫隙強降水網格客觀預報產品的生成,提煉可靠的短時強降水、極端暴雨等天氣過程潛勢預報的客觀指標,提升強降水早期預警、快速預報能力。明確土壤侵蝕風險的空間分布狀況,結合智能網格預報預測產品,實現土壤侵蝕動態評估,為土壤侵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作為本地團隊成員,我深感責任重大。未來我們將通過更精細的網格預報數據評估土壤侵蝕風險,動態優化防治策略,為黃河生態保護筑牢科技防線。”回想起前段時間取樣路上的顛簸和艱辛,省氣候中心生態氣象科科長、高級工程師趙海燕眼神更加堅定。

今后,院士工作站還將創新采用院士團隊柔性引進+本地人才定向培養的機制,在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氣象與生態保護協同創新,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特寫3

介休市義安鎮中街村———

清渠煥彩 美景如畫

6月20日,記者來到介休市義安鎮中街村,藍天白云下,白墻青瓦,柏油小路,街道整齊,房舍儼然,如同一幅淡墨寫意的美麗鄉村畫作。

美景不僅在村里,也在村民家的庭院里。記者見到87歲村民趙良科時,他正在自家院里侍弄花卉,只見小院干凈整潔,大大小小的盆栽生機盎然,賞心悅目。說起村里的變化,老人感觸頗深:“以前,我們村的污水沒有統一收集處理,村民隨意傾倒。你看現在,家里都鋪了管道,用過的生活污水統一收集、統一處理,環境越來越好,村里的生活大變樣了。”

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街村投資540萬元實施黑臭水體治理和中水利用項目,污水處理后統一收集到中水蓄水池,蓄水量可達1萬立方米。該項目是介休市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項目之一,項目實施后,實現了村莊污水全收集,環境得到凈化,村民有了更多的生態獲得感。

汾河流經介休境內全長33公里,5鎮(鄉)27村,滋養了周邊5.8萬人,肥沃的汾河谷地為全市90%的產業提供了發展支撐。近年來,介休市統籌推進清潔生產,推動傳統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和工業企業減耗降排,筑牢生態基準線,守護“母親河”水清河晏。

介休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項目是我省“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中的一項。晉中市生態環境局介休分局局長白晉介紹,該市“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共包含20個項目,總投資23.7億元,分為12個省級項目、8個市級項目。當地將“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建設等作為重點考核內容,全力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各項工程高質量推進落實。截至目前,20個“一泓清水入黃河”項目已完工15項,5項正在加緊施工中。

隨著一項項工程落地實施,汾河沿線的鄉村景色美不勝收。采訪結束時,白晉告訴記者,介休市將繼續緊盯5個省考、市考斷面水質,切實改善汾河流域生態環境,保障汾河介休段水質持續提升,長期穩達Ⅲ類,加快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把準高質量發展基準線

黃河浩蕩,九曲連環。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山西是黃河流域中游地區重要省份,既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又是黃河流域生態脆弱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和“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雙重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為基”的發展道路,以系統思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山西智慧”和“山西經驗”,黃河流域整體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然而,流域內還面臨發展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多重困難和挑戰,治理和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是解決黃河流域長期發展問題的戰略方向,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思想認知和行動自覺,堅決秉承生態優化、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逐步探索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水是發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國的國情之一是缺水,黃河流域更缺水。數據顯示:黃河途經9省區入海,以占全國2%的水資源量,支撐著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糧食產量、14%的國內生產總值。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細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舉措,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強化流域水土流失監測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同時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質監測體系,實時掌握黃河流域的水環境狀況,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黃河,保護在先,但最終仍要落在發展上。用辯證的思維看待“生態”與“發展”的關系,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要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堅持產業帶動流域發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做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氫能等新興產業,加快構建體現山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黃河的滋養下,山西這片土地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歷史底蘊。我們要建立健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深度闡釋解讀黃河文化,筑牢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加強黃河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培育文旅龍頭企業,帶動黃河流域文旅產業做大做強,增強山西黃河流域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非一地一域之事,更非一時一日之功。三晉兒女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西,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作出山西貢獻。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錦繡太原 incentive-icons
錦繡太原
太原市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
70552文章數 7527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源县| 乌海市| 甘洛县| 余姚市| 东兰县| 嘉黎县| 松滋市| 云霄县| 景洪市| 抚远县| 镇巴县| 敖汉旗| 池州市| 炉霍县| 阳高县| 金门县| 全州县| 潼关县| 滦平县| 诸暨市| 淮滨县| 松潘县| 喀什市| 孝义市| 界首市| 宁陵县| 武功县| 水城县| 普兰县| 彰化市| 罗城| 凌源市| 太湖县| 卢氏县| 辰溪县| 青川县| 名山县| 中宁县| 梅河口市| 江门市|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