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7月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有關情況。
《意見》提出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如何理解這一新格局?針對今年的防汛形勢,在江河洪澇災害防御方面有哪些措施和安排?
水利部副部長陳敏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現場提問時表示,截至7月4日早上8點,累計已有32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個別地方極端強降雨引發山洪、山體滑坡、城市內澇等災害。
水利部圍繞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這“四不”目標,重點部署開展工作,包括滾動加密雨水情監測預報,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等。
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已有32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陳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洪澇災害是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水災害風險加大,防風險保安全形勢更趨嚴峻復雜。
加快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就是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價值理念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貫徹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堅持系統觀念,樹牢底線思維,著力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三大體系”,系統提升洪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增強應對極端暴雨洪水的韌性。
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三大體系”,就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健全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綜合運用蓄洪、滯洪、泄洪、排洪等措施,增強對洪水的主動調控能力。
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優化氣象水文監測站網布局,增強雨水情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實現延長洪水預見期和提高洪水預報精準度的有效統一。
健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體系,構建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三位一體”的洪澇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增強極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險情災情的應對處置能力。同時,依法加強蓄滯洪區管理和水庫庫容管理,留出行洪排澇通道和蓄滯洪空間。
今年,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特征明顯。南方進入汛期后遇到了第一號臺風“蝴蝶”,現在全國都進入主汛期。截至今天早上8點,累計已經有32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個別地方極端強降雨引發山洪、山體滑坡、城市內澇等災害。水利部圍繞“四不”目標,重點部署開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水旱災害防御各項責任制,特別是針對小型水庫等薄弱環節,指導督促地方逐庫落實防汛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
其次是入汛以后滾動加密雨水情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直達防御一線。
再次是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依托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滾動開展洪水演進數字推演,迭代優化調度方案,系統、科學、安全、精準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
最后是抓好重點環節防御措施,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嚴格落實人員轉移“誰組織、轉移誰、何時轉、轉何處、不擅返”5個關鍵環節的責任和措施;強化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做到險情搶小、搶早、搶住;強化中小水庫安全度汛措施,確保水庫不垮壩。
極端天氣多發頻發,需加快江河保護治理
《意見》是我國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意見》的出臺主要基于哪些背景和考慮?
陳敏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防汛抗旱帶來嚴峻挑戰,需要筑牢國家水安全屏障。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我國是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需要加快江河保護治理,構建現代化流域水旱災害防御體系,牢牢把握應對極端天氣挑戰的主動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安全運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修復保護河湖生態。當前,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經濟社會用水超過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水超采等生態問題。需要加強河湖水域空間保護、生態流量水量保障,修復保護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我國的國情水情決定了需要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江河保護治理工作。我國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水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需要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以流域為單元,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強國內大循環,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