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這張圖紙的公差能不能再縮0.01毫米?”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偉大工程”示范黨課,在上海電機學院舉行。上完示范黨課的師生們都說,這堂課有“產業味”,也有“青春感”。
該校電氣學院學生演繹的情景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中,一句帶著鄉音的請教,將觀眾拉回1960年代的湖北十堰——那里,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年輕人,在漏雨的干打壘、蘆席棚里啃著窩窩頭,用算盤和繪圖板為“英雄車”東風EQ240做低溫測試。
白發蒼蒼的電機6446班校友劉根根起身致意:“當年我們在車間畫圖,機器聲就是黨課;現在你們在實驗室調代碼,屏幕上的每串數字都是新的傳承。”
從十堰深山到臨港海岸,從萬噸水壓機到智能機器人,三代電機人用“扎根產業、服務國家”的赤子之心,串起一條清晰的“紅色產業基因鏈”——這,正是該校72年校史最珍貴的“產教融合教科書”。
“企業急需AI算法優化生產線,現在就組隊!”情景劇《大國匠苗課堂》里,學生在學業導師的安排下,進入生產一線現場,從調試機械臂到完成人機共舞,汗水浸透工裝的身影——這是學校“把車間搬進課堂”的真實寫照。
正如校長龔思怡在導課中強調的,學校緊密對接制造強國戰略,服務上海打造世界級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建設任務,以強烈的使命擔當銳意推進改革,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創新卓越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供需適配、精準對接,讓學生在真實產業環境中錘煉實踐能力,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無縫銜接。
“這不是演出來的,是我們的日常。”參與演出的昂電2211班學生王修羽坦言。近年來,學校將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活教材”,把臨港新片區的智能工廠、中國商飛的總裝車間變成“第二課堂”,讓“人才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
黨課尾聲,6家二級黨組織與臨港新片區產業集群黨委鄭重簽約,18名企業黨建專家受聘為“黨建共建專家顧問”,21個基層黨支部與企業、社區團隊牽手,宣布成立“聯合科技攻關”“聯合協同育人”“聯合服務發展”三大類黨員先鋒工作室。他們將依托黨員先鋒工作室,高校黨支部與企業、社區黨組織結成命運共同體,使車間成為課堂、工程師成為導師、技術難題成為研究課題,真正實現“論文寫在一線、成果用在車間”。
學校黨委書記魯雄剛表示,區域化黨建簽約儀式,絕非一個簡單的儀式,從與新片區管委會,中國商飛、上海電氣、積塔等行業巨頭企業戰略攜手,到與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的結對共建,標志著一個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內涵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平臺正在成型。將徹底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通道,為培養適應未來產業變革的新質生產力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和組織支撐。
原標題:《這堂產業味滿滿的黨課被贊有“青春感”!他們表態,要讓“成果用在車間”》
欄目編輯:陸梓華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