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丨魚頭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選擇商業發展較為集中或人流量較大的地方開店,幾乎是所有餐飲人的共識。
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是,圍繞高橋大市場周邊,它既是一個商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并且人流量巨大,卻是不少餐飲人的“心碎的地方”——興致勃勃在這里開店,最后卻黯然退場。
高橋市場,餐飲的“魔咒”
實際上,高橋大市場周圍不缺美食氛圍。這里有特色美食七街,是長沙有名的夜市之一,這里也不乏像張家小館、輝海餐廳(以前的聚友)等一些頗有名氣和傳奇色彩的市井小店。
但很奇怪,真正能夠在這里長久開店的餐飲品牌并不多。
憑借湘潭菜在長沙餐飲市場占得一席之地的潭城靚灶,明明是人來人往的區域,當年的午市生意曾經好到要外擺的程度,但高橋店也依舊沒能逃過關店的命運。
當年一度掀起模仿風潮的成師傅臘鰱魚,當年高橋店也沒能留住以往的輝煌,在品牌逐步走向沉寂的過程里,也在一片唏噓聲里悄悄落下帷幕。
混跡餐飲多年的顏衛勝,他曾經最驕傲的“作品”顏掌勺,在嘗試過下飯菜、邵東菜館的定位調整后,依然沒能幫助品牌重回巔峰,不得不將門店關掉。
就連如今風生水起的劉晉伍,他主打平價消費的品牌劉大碗下飯菜,也在這片區域“栽了跟頭”。即使周圍有上河國際這樣的商業綜合體,它也沒能撐過一年的時間,便匆匆離場。
而《湘菜》曾經采訪過的這片區域的餐飲門店中,當年憑借精致、創意的出品在餐飲圈子里頗具名氣的菜心輕湘菜,順應風潮、主打酸菜肥腸的油鹽婆,有高手坐鎮、改良廚房模式的朋友圈味工廠,主打殺豬粉的品牌小店粉說面道等等,他們也早已退場。
但就是這片曾經創造無數商業傳奇的地方,即便你是功底深厚的餐飲老手,也無法輕易征服這片“山頭”。
這里的品牌餐飲,為何“短命”?
若從人氣與商業的角度來看,這里一定是長沙最繁榮的區域之一。從凌晨4點開始,這里的貨運卡車就開始穿梭,這當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批發商、采購商,涵蓋酒店、食品、餐等各個行業。
但此類市場及周圍容易出現交通擁堵、停車位匱乏等問題,在經營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客群流失的問題,而面對周圍夫妻店、大排檔等更加靈活的小餐飲的競爭,也會進一步加重品牌門店的焦慮。
而這里客流存在太強的不確定性,消費習慣又難以預測。這里以外地采購商、物流工作者等流動人員為主,問題在于這一部分消費群體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他們的消費習慣更為碎片化、隨機化,追求“看見什么吃什么”的方便快捷,很難有所謂品牌忠誠度。
為了能夠獲得更多顧客,這里的餐飲往往要追求口味喜好上的“最大公約數”,犧牲“個性”——而這恰好又是品牌餐飲們最大的優勢。
品牌餐飲們在口味、服務下功夫,能夠產生回頭客、復購率。但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即使潛在顧客足夠多,但他們的年齡、行業、喜好完全未知,專業和經驗不能發揮明顯作用,這一部分是“無效投入”。
沒有穩定的消費客群,又無法在自己擅長的部分發揮優勢,而另一邊,還要面對較高的房租成本。這些問題堆積的結果是,一旦生意無法達到預期,即使是餐飲老手們也摸不著頭腦,更找不出問題所在、無從下手,只能選擇關店。
那么,有人能夠破除高橋餐飲市場的“魔咒”嗎?從當下發展來看,倒也不乏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勇敢者”。
無論是開業多年仍然持續發展的湘水味派菜園子、聚鑫朋、衡廚,還是新晉的“人氣選手”尹娭毑長沙下飯菜、陳雙財鮮貨燒烤等品牌,似乎都未來可期。但最終走向如何,則有待驗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