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國九三閱兵臨近,國際局勢也逐步明朗化。韓國總統李在明接到了中方的正式邀請函,然而他是否會出席,目前仍處于不確定狀態。
由于美國方面的干預,李在明并未輕易表態。不過他在7月初曾對外界透露了一些個人立場,只是這樣的立場,特朗普是否愿意接受,仍是未知數。
李在明耐人尋味的態度
今年5月韓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尹錫悅卸任后由李在明接掌國家政權。新政府尚未完全站穩腳跟,他就面臨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如何處理對華關系。中國的閱兵邀請仿佛成為了一塊“燙手山芋”,讓他難以決斷。
從常規角度分析,韓國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是大勢所趨。一旦出席閱兵儀式,將釋放兩國關系緩和的重要信號。十年前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就曾與普京一同參加中國抗戰勝利閱兵,現場氣氛莊重熱烈,令她終身難忘。
盡管當時韓國內部對此舉存在爭議,但此舉確實推動了中韓關系向前邁進一大步,同時有效提升了樸槿惠在國內的政治支持率,可謂是一石二鳥。如今李在明能否效仿前例,實現多方共贏?這仍需觀察。
雖然參加閱兵的確能帶來諸多外交紅利,但當前形勢已不同于往昔。最大的變數來自美國。自特朗普上臺以來,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打壓措施,雖多次宣稱希望與中國展開對話并計劃訪華,但截至七月仍未見實際行動。
通過特朗普近期一系列舉措可以判斷,其真實意圖并非尋求合作,而是持續施壓。他不斷拉攏盟友對中國實施圍堵,并將觸角延伸至亞洲多個地區,戰略目的十分明確。在這種背景下,李在明不得不在中美之間做出權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韓國都不愿輕易得罪,甚至可以說都難以承受得罪的后果。李在明在國內政治環境中本就需要步步為營,外交決策更顯得尤為敏感。當前韓國政壇主流聲音仍然傾向于親美,若貿然前往北京出席閱兵,可能引發激烈內斗。
但拒絕參與也不合適,畢竟李在明競選時曾明確表示要改善中韓關系。如今中國舉辦如此盛大的紀念活動,若缺席無疑會被質疑出爾反爾,有損領導人的公信力。因此他很可能在等待,等待特朗普先做出決定。
只要特朗普確認出席,那自己跟隨前往就不會引發太大爭議。美國媒體早已開始渲染這一可能性,稱特朗普極有可能現身閱兵現場,但這不過是西方媒體的一廂情愿,實際結果仍有待觀察。
據悉,李在明曾在7月3日于青瓦臺內部會議中表達過一些想法,他表示希望“盡快修復韓中之間的外交裂痕”,言下之意不難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他釋放的一個積極信號,表明他本人確有意愿前來中國觀禮,但最終能否成行,還要看外部環境是否允許。
由此可見,這位韓國領導人深諳政治博弈之道,既沒有直接答應,也沒有一口回絕,只強調“會努力推進”卻不談具體時間表和落實路徑。
現在唯一懸念在于特朗普的真實態度是否足夠堅定,他是否愿意給全世界一個意外的驚喜呢?
自亂陣腳
李在明此刻如履薄冰,而特朗普的日子同樣不好過。俄烏沖突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伊朗核問題遲遲無法突破,移民政策引發廣泛爭議,美國經濟依舊低迷。
為了挽回日益下滑的支持率,特朗普急需一場外交上的“高光時刻”。訪華參加閱兵并展示其外交手腕,不失為一種提振形象的有效方式。但只要踏上中國土地,國內勢必會有反對聲浪,屆時又將陷入新一輪輿論風暴。
無論美方作何選擇,中國已經向韓國展現了足夠的誠意。外交部發言人更是公開表示“正在與有關國家保持密切溝通”,這意味著私下已有接觸,有些話題暫不適合公開討論,這種表述與談及中美關系時明顯不同。
我認為,只要李在明還保有改善雙邊關系的意愿,雙方就有繼續談判的空間。未來中韓俄或將形成穩定的區域合作框架,但現階段談論這些仍為時尚早。韓國經濟亟需通過外交渠道打開新局面,此次閱兵無疑是最佳契機。
倘若李在明敢于邁出關鍵一步,未來收獲的回報必定豐厚。是采取激進路線還是維持保守策略,全憑一念之間。不論多么艱難,他終歸需要做出抉擇。這次邀請背后蘊含的深意遠超表面意義,最終他會作出怎樣的決定,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