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晨婷
經濟第一大市上海重現快速增長。
今年一季度,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以下簡稱“社零”)總額被重慶反超,相差約146億元。但在5月,上海重奪守了七年的“消費第一城”寶座。
同樣,上海的進出口總值在去年被深圳反超后,于今年一季度重回第一并保持領先。1-5月,上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高于第二名的1.77萬億元,守住“外貿第一城”。
強勢奪回兩大“第一城”稱號,上海重新宣告了城市經濟的回暖。此外,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方面,上海也動作頻頻。近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會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全力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向更高能級。
上海黃浦江(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攝)
時隔一年,社零增速首回正
今年1-5月,上海實現社零總額6872.11億元,同比增長1.4%。雖然距離全國社零增速(5%)尚有差距,但這已經是上海近一年來社零增速的首次回正。
2024年全年,上海社零總額1.79萬億元,重慶以1.57萬億元的成績排名第二。在此之前,上海自2018年起,已經連續七年坐穩“消費第一城”位置。但在1-2月的年內首份社零“成績單”公布后,重慶就已經完成了對上海“消費第一城”的超越。
一季度、1-4月,上海社零總額持續負增長,重慶則始終保持4%以上的增速。直至1-5月社零數據的公布,上海才以69億元的微弱差距重新超越重慶,奪回“消費第一城”的頭銜。
在一些細分領域,上海今年亦表現出色,如在去年被北京超越后,在今年初重新成為春節檔電影第一大票倉。
除了民眾整體消費熱情的逐漸回暖,上海5月以來社零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政策上的加碼。5月1日,第六屆上海“五五購物節”啟動,九大商圈近百個商場、約3600個品牌將同步推出“商圈精品推廣節”活動,通過各類商圈消費券發放刺激線下消費。
截至6月25日,上海線下消費總金額為3785億元,日均消費67.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0%。與此同時,“6·18”系列活動的前置也帶動了5月線上消費的快速增長。最終,上海5月單月社零實現1516.7億元,同比增長7.5%,為今年最高。
上海國金商場(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攝)
在“外貿第一城”方面,上海和深圳兩地“纏斗”已久。2012-2015年的3年間,“第一城”稱號曾兩度易主,此后9年上海一直穩居第一,直到去年深圳進出口總額大漲16.4%,躍居首位。
今年一季度,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值9901億元,同比下滑2.8%。上海進出口雖然也同比下滑了2.7%,但總值達到了1.01萬億元,略勝一籌。這一優勢也在持續保持。今年前5個月,上海市外貿進出口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同期,深圳市進出口總額1.78億元,同比下降1.9%。
上海外貿的核心優勢在于外資外企。2024年,上海外資企業進出口占比55.71%,進口占比也高過出口。深圳的優勢則在于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民企進出口總額占比超過7成,出口占比高達62%。
不過今年以來,深圳的核心增長驅動力似乎發生對調,進口開始更多拉動其進出口總額增長。1—5月,深圳出口下降8.6%,進口增長了10.1%,其中5月單月進口總額同比增長12.7%。
與此同時,上海的核心增長驅動力也發生了變化,民營企業在上海出口主體中的地位與日俱增。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有外貿實績的企業超5萬家,其中民企近4萬家。改變了長期以來上海外貿主要由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支撐的局面。
今年前5個月,上海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22.2%,增速高出整體20.4個百分點,占同期進出口總值的37.7%,較去年全年占比高出4.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外貿增長7個百分點。5月份,上海民營企業進出口1477.1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增長27.3%,是上海市進出口增量的主要貢獻主體。
“上海外貿數據的快速增長,既有外貿市場主體面對外部沖擊時的策略性應對的因素,又有上海產業結構和外貿產品結構的調整性因素,表現出上海外貿主體在應對重大市場變化時的強大韌性。在面臨關稅沖突等外部負面沖擊時,上海貿易類市場主體通過提前出貨的方式爭取將市場波動帶來的沖擊降至最低,這與全國同期外貿變化趨勢相符。”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伯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出口目的地方面,上海的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化,在張伯超看來,這為原來的主要出口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應對市場波動風險提供了更多選擇,從而有益于化解市場風險。
(圖源:圖蟲創意)
但目前來看,深圳和上海兩地關于“外貿第一城”的爭奪尚有懸念。例如在出口方面,深圳連續32年蟬聯“出口第一城”,其優勢在短時間內還是難以挑戰。今年1-5月,深圳出口總額達10584.85億元,下降8.6%;而同期,上海出口雖增長11.5%,但總額不及深圳,為7873.8億元。
經濟第一城的下一步
雖然奪回兩大“第一”稱號,但上海與競爭者的差距并不大,遠非高枕無憂。如何保住競爭優勢,繼續發力,上海還面臨著不少待解的問題。
在消費方面,雖然上海1-5月社零增速回正,但整體餐飲收入尚未回正,今年前5個月仍同比下降2.5%,可見消費活力尚未完全恢復。在“6·18”“五五購物節”等營銷活動退潮后,線上線下消費能否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也值得關注。
5月底,《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發布,提出32項具體舉措提振消費。其中,大力發展體育賽事經濟、豐富悅己消費、挖掘郵輪消費潛力等內容聚焦新型消費模式。如支持經營主體結合古典園林等開發主題文旅秀演項目,支持寵物陪伴等業態發展,鼓勵二次元經濟健康發展,放大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大師賽等國際頂級賽事溢出效應等提法都備受年輕消費者關注。
在張伯超看來,為了進一步激發上海消費市場新活力,上海需要進一步發揮自身開放優勢。“通過策劃像古埃及文物展等文博大展活動打造爆款引流賦能,融合商旅文體展促消費潮流化,放大文博大展和賽事演藝活動結束后的持續引流,有望改變客流和消費流量的瞬時‘潮汐效應’為可持續的‘長尾效應’。”
上海F1大獎賽的現場吸引了大量游客(圖源:時代周報記者 王晨婷/攝)
貿易側方面,張伯超認為,上海要盡快適應中美貿易“邊打邊談”的常態化形勢,保持靈活應對,加強與外部市場互動,建立中美關稅波動預警機制,聯合金融機構開發運價期貨等避險工具,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供應鏈韌性。其次,上海要抓住難得窗口期,加快推動龍頭企業強化本土化布局。
目前來看,部分外資外企收縮的壓力依舊存在,但前期民營企業的快速增長已經為上海外貿提供了新的支撐。逐漸走出外貿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后,隨著下半年國際形勢的逐漸明朗,進出口的進一步回暖也值得期待。
上海迪士尼樂園(時代周報王晨婷/攝)
依托自貿區、金融中心與全球網絡,上海的外貿優勢是獨特的,也提供了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基礎。2023年底,國務院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80條措施,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范區。日前,國務院印發意見,將試點成熟、成效顯著、風險可控的77條試點措施向更大范圍復制推廣。
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通過優化國際中轉集拼平臺運作模式,整體作業時間減少50%,帶動洋山港國際中轉集拼貨物比例從12.6%提升到18.6%,在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排名躍升首位;進一步推動保稅維修新業態創新發展、規模提升。2024年,上海關區保稅維修進出口規模超過了1200億元,同比增長73.9%。
金融也是上海可以繼續擴大的獨特優勢之一。近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會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力爭通過五至十年建設,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能級實現“全面提升”,形成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匹配的現代國際金融中心。
6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批準了友邦人壽、荷蘭全球人壽在滬籌建保險資管公司。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將一如既往推動更多金融開放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試,全力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再上新臺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