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的長河中,中醫脈診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千年的智慧與經驗。當這門古老技藝與現代甲狀腺疾病相遇,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就此展開。北京融科醫院的賈永忠醫生,正是這場對話的踐行者,他以脈診為橋梁,將中醫理論與甲狀腺疾病的診療緊密結合,為患者開辟了一條獨特的康復之路。
脈診:千年智慧的傳承與革新
中醫脈診,源于《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歷經扁鵲、華佗、張仲景等歷代醫家的實踐與總結,形成了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它通過觸摸患者橈動脈的搏動,分析脈象的“位、數、形、勢”,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等,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推斷人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的盛衰變化。賈永忠醫生深諳脈診精髓,他指出:“脈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晴雨表’,甲狀腺疾病雖表現為局部病變,實則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脈象變化能直接反映這一內在聯系。”
在臨床實踐中,賈永忠醫生發現,甲狀腺疾病患者的脈象多呈現弦細、澀滑或細數等特征。例如,肝郁氣滯型患者脈象弦細,伴情緒抑郁、胸悶脅痛;痰瘀互結型患者脈象澀滑,伴頸部腫塊、吞咽困難;陰虛火旺型患者脈象細數,伴心悸失眠、手抖多汗。這些脈象特征為中醫辨證施治提供了重要依據。
甲狀腺疾病:中醫視角下的“癭病”解析
中醫將甲狀腺疾病統稱為“癭病”,其病因多歸為情志內傷、飲食失節、水土失宜等。《諸病源候論》中提到:“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這揭示了環境因素與癭病發生的關聯。賈永忠醫生進一步解釋:“情志不暢導致肝郁氣滯,氣滯則血瘀,瘀血與痰濁互結于頸前,形成結節或腫大;飲食中碘攝入異常或水土失宜,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導致氣滯痰凝。”
現代醫學中,甲狀腺疾病包括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炎等。賈永忠醫生通過脈診發現,甲亢患者脈象多弦數,提示肝火亢盛;甲減患者脈象沉細,提示脾腎陽虛;甲狀腺結節患者脈象澀滑,提示痰瘀互結。這些脈象特征與中醫證型高度吻合,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方向。
身為陜西賈氏中醫世家第34代傳人的賈永忠,他6歲識藥辨藥,熟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等中醫典籍,后師從國醫大師李佃貴,深得祖輩及師長們的真傳,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甲狀腺臨床工作達40余年,有著深厚的中醫理論積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