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體檢的普及,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顯著升高。數據顯示,大約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甲狀腺結節,而且超過90%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它——早期發現甲狀腺結節的變化,對于預防惡化至關重要。
4個早期信號,不容忽視
甲狀腺結節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時通過超聲檢查偶然發現的。正是這種“沉默”的特性,讓許多人錯過了最佳觀察期。因此,當身體出現下面這4種表現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1頸部腫塊
甲狀腺結節最常見的早期表現是在頸部前側出現無痛性腫塊,質地可能偏硬或柔軟,會隨著吞咽動作上下移動。
微小結節難以察覺,而超過1厘米的結節可以摸到或看見凸起腫塊。
2吞咽異物感
當結節增大可能壓迫食管時,患者在吞咽時會感到輕微梗阻或異物感,尤其在進食固體食物時明顯。有人形容為“喉嚨里卡了東西”的感覺。
3聲音嘶啞
如果結節壓迫喉返神經,可能導致聲音嘶啞或音量降低。持續超過周的聲音嘶啞尤其需要警惕。
4局部不適
約10%的患者可能出現頸部自發疼痛或觸痛,有時疼痛還會放射至耳部或下頜區域。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相關癥狀,如心慌、手抖、多汗等甲亢表現,或者乏力、怕冷、便秘等甲減癥狀。
發現結節,為什么不能“等等看”?
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但大多數結節都會長大,容易壓迫周圍組織,誘發其他并發癥的同時也會增加惡變的風險。尤其是當結節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時,更需要警惕惡性可能。
甲狀腺癌的“偏愛”令人警惕——它越來越傾向年輕人,20-30歲的甲狀腺癌發病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招。
值得慶幸的是,與其他癌癥相比,甲狀腺癌通常“性子慢”且“比較懶”。患者的十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復發率低于3%。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早發現、早干預。
發現結節,科學應對三步走
第一步:專業評估
當發現甲狀腺結節時,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四重評估”:臨床評判、血清TSH檢查、甲狀腺超聲和必要時穿刺活檢。
甲狀腺超聲檢查是目前的首選方法,它能發現最小直徑僅2mm的結節。
超聲報告中的TI-RADS分級系統尤為重要:
第二步:理性對待
如果檢查結果是良性小結節,且甲狀腺功能正常,每年復查一次超聲即可。
如果結節較大,癌變風險較高,造成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或出現甲亢等情況,則需進一步檢查,并考慮及時治療。
即使是甲狀腺癌也不必過度恐慌。通過合理預防、定期篩查和規范治療,甲狀腺癌的總體預后良好。
第三步:定期監測
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建議每6-12個月復查一次超聲。出現以下危險信號時應立即就診:
呼吸困難
持續聲音嘶啞
結節短期內顯著增大
甲狀腺結節的“惡變率”永遠比“發現率”低得多。只要我們多一分留意,少一分僥幸,就能將健康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畢竟,最好的治療,永遠是預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