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博物(ID:bowuzazhi)。
從小就生活在南方(尤其是“華南f4”)的小伙伴們,一定對這種蟲子不陌生。因為它長得實在太有特點了,而且又很常見,所以常年位居我們微博提問的頭幾位,僅次于戴勝的那種。
當然,來這些地區上學、工作、旅游的朋友們,也很容易遇到這種蟲子,并對其鮮艷的顏色和夸張的造型感到震驚。如果你愛刷短視頻,還有能令你更震驚的——這蟲子還能吃。
油炸的,香
1
龍眼雞、樗雞、芒果雞?
不僅長得奇怪,就連名字也很奇怪——明明是一種蟲子,名字卻是由植物和鳥組成的,叫做龍眼雞(Pyrops candelaria)。龍眼雞是蠟蟬科東方蠟蟬屬的昆蟲,蠟蟬跟蟬算是遠親,廣義上蠟蟬總科的昆蟲都可以叫蠟蟬。理論上東方蠟蟬屬的蟲子中文名應該叫某某東方蠟蟬才對,比如龍眼雞另外一個聽著很正經的名字“長鼻蠟蟬”。但可能是因為它特別常見而且跟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早就被人起了生動形象的“綽號”并廣為流傳,然后就被昆蟲學者順勢沿用為了正式的中文名。不僅僅是龍眼雞,有很多動植物奇怪但正經的名字都是這么來的。
龍眼雞展翅
圖源:entiques.shop
南方常見的龍眼雞因喜愛吸食龍眼、荔枝等植物的汁液而得名;而北方常見的斑衣蠟蟬(Lycorma delicatula)則被稱為“樗雞”(樗chū即臭椿),這個名字至少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已經出現了。有趣的是“龍眼雞”作為正式中文名被一直沿用了下來,而“樗雞”在早年間的正規資料中雖然也有使用,但如今更多地還是作為斑衣蠟蟬的俗稱存在。
蟲如其名
圖源:bugoftheweek.com
另外和龍眼雞同屬的黑翅東方蠟蟬(P.lathburii)有時也被稱為“芒果雞”;還有另一種相對少見的渡邊氏東方蠟蟬(P.watanabei)喜食烏桕樹的汁液,按照這個規律我們應該也能叫它“烏桕雞”——當然這個名字倒真沒有出現在正式場合中,純屬是我們叫著玩的。
黑翅東方蠟蟬;渡邊氏東方蠟蟬
至于蠟蟬為什么會被叫做“雞”,老實說我們現在很難具體溯源,但就像蟬的若蟲在很多地區被叫做“知了猴”“知了龜”一樣,很大概率是由外觀和行為產生的聯想。蠟蟬和蟬不同,它們不會鳴叫且飛行能力稍遜,但后足特化,善于跳躍。如果嘗試去捉蠟蟬,它們常常會用力一躍然后張開翅膀笨拙地撲棱一段,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行為結合它們滑稽的外形和斑駁的體色讓人想到了雞,但這也僅僅只能作為猜測。
另外蠟蟬在逃走時一般只會向前“彈射”,所以網上那些抓龍眼雞來吃的視頻里都是拿個瓶子從上往下套,讓龍眼雞直接往前蹦進瓶子里,如果從后往前扣下去的話它們很容易直接往前跳走。
疑似西游記寶葫蘆原型
說到這里肯定有人會好奇:顏色這么鮮艷的蟲子,真的能吃嗎?前面提到過,斑衣蠟蟬是一味中藥材,古籍中記載其“有小毒”,但現代人在小鼠(用了“可使動物吃飽”的劑量)和人身上做過實驗,未發現有明顯的毒性;至于龍眼雞則鮮有關于其是否有毒的研究(可能科學家根本沒想到會有人愛吃這個),目前似乎也沒有在食用后出現明確不良反應的報導。
就這樣抓完就炒了吃了
龍眼雞在民間主要存在兩種吃法,一種是炒或油炸,一種是直接掰斷頭上的角然后嘬里面的水,當然如果僅僅從衛生角度考慮,我們不太提倡后面這種吃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包括龍眼雞在內的許多蠟蟬吸食樹液后會像蚜蟲那樣排出富含糖分的蜜露,蟑螂等昆蟲有時會跟在這些蠟蟬的屁股后面來舔它們的排泄物。
2
蠟蟬為什么叫蠟蟬
在英文中,蠟蟬通常被稱作“Lanternfly”,其中fly是昆蟲類名詞的通用結尾(千萬不能直譯為蒼蠅),lantern是燈籠、提燈的意思,指的是許多蠟蟬科昆蟲形態特殊的頭部延長結構。Lanternfly這個詞最初很可能來源于分布在中南美洲的提燈蠟蟬(Fulgora laternaria),其不加前綴單獨出現的時候除了指代蠟蟬這一大類昆蟲外也可以單獨指這個物種。提燈蠟蟬的個頭很大,體長將近10cm,后翅還長著一對唬人的眼斑。但比起提燈,我還是覺得它的腦袋長得更像花生......
小恐龍!
圖源:animalia.bio
至于蠟蟬為什么叫“蠟”蟬,是因為這類昆蟲通常能夠分泌蠟質,在體表形成一層白色的蠟粉或在腹部末端形成向外延長的蠟絲。這些蠟粉和蠟絲易脫落且可再生,目前認為它們能對蠟蟬起到保護作用,可以在字面意義上讓天敵體會到“味同嚼蠟”。廣翅蠟蟬若蟲分泌的蠟絲常常向外延伸成孔雀開屏狀,這些蠟絲在若蟲跳走并向下墜落時看上去就像小小的降落傘,一定程度上可能會起到緩降或調整降落方位的作用。
下圖源:b站@博物《廣翅蠟蟬不是廣式臘腸》
3
蠟蟬是害蟲嗎?
有網友聽說蠟蟬是害蟲?其實所有蠟蟬都以植物汁液為食,它們至少無法對人造成直接的傷害,只是部分種類有時數量太多了危害植物會造成經濟損失。比如原產中國的斑衣蠟蟬如今已經擴散到了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歐洲、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著名的入侵物種,在美國的影響尤為嚴重(和入侵到中國的美國白蛾互相偷家了屬于是),當地每年都要在它身上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錢。
入侵葡萄園的斑衣蠟蟬
圖源:eu.ithacajournal
斑衣蠟蟬的卵塊常常附著在樹干、石頭或建筑上,每個卵塊內含30-50枚卵,因此極易通過人類活動擴散。
小心別粘身上!
它們“旅程”的如今還在不斷繼續。當然在多數情況下,野外的各種蠟蟬都只是自然界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我們不必用“害蟲”去定義它們,可以純粹地欣賞它們的“怪”和“美”。
博物文創紙模歡迎選購
撰文 | 淺二藍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趙之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