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這回真急眼了!
Dealogic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倫敦IPO融資額僅1.6億英鎊,創下1995年以來最差成績——連2009年金融危機時都能募到2.22億。曾經的"歐洲華爾街",如今連韭菜盒子都快賣不動了?
一、英國"殺豬盤":趕走富豪的稅改狠招
罪魁禍首竟是英國政府的"自毀式"稅改。工黨去年取消"非定居者"稅務優惠,要求海外資產全球征稅,直接嚇跑225年傳統的"避稅天堂"光環。數據顯示,僅2024年就有68位超級富豪逃離,包括瑞士支付巨頭普薩茲、埃及首富薩維里斯。倫敦頂級房產中介Glentree直言:"千萬英鎊豪宅買家銳減,掛牌量激增30%!"
更絕的是,稅改號稱能增收330億英鎊,卻讓英國失去"資本磁鐵"效應。花旗財富主管西格透露,盡管特朗普趕人政策讓部分富豪轉向英國,但工黨"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操作,讓富人直呼"英國比美國更狠"。一位在倫敦住了15年的印度富豪吐槽:"脫歐時說學新加坡,現在卻學委內瑞拉!"
二、川普"助攻"變"豬隊友":留學禁令坑慘倫敦
特朗普的"神操作"也在背后捅刀。今年5月哈佛國際生禁令引發連鎖反應,全球頂尖人才開始重新站隊。劍橋大學招生辦透露,2025年國際生申請量激增28%,但附帶條件:"必須保證資金安全,避免成為英國稅改下一個目標。"
這種"川普趕人,英國接盤"的劇本本可雙贏,奈何英國自己拆臺。倫敦證交所數據顯示,上半年科技公司IPO數量歸零——去年同期還有3家。某風投機構合伙人苦笑:"創始人寧可去AIM(另類投資市場)湊數,也不愿被英國稅務局當成'待宰羔羊'。"
三、AIM市場的"遮羞布":9800萬英鎊的尷尬
唯一的"遮羞布"是4月MHA在AIM市場募得9800萬英鎊,卻暴露更深層危機:AIM曾是倫敦的"納斯達克",如今成了"殼資源交易所"。數據顯示,AIM上市公司數量從2000年的1700家跌至如今的800家,日均成交額不足3億英鎊。一位資深交易員直言:"現在連韭菜都知道,AIM的'另類'就是'另類割韭菜'。"
更諷刺的是,當倫敦IPO遇冷時,歐洲大陸正悄悄崛起。巴黎泛歐交易所上半年IPO融資12億歐元,阿姆斯特丹憑借"低稅率+英語環境"吸引17家科技公司上市。《金融時報》評論:"倫敦在脫歐后選擇'閉關收稅',卻忘了資本最痛恨的不是高稅,而是不確定性。"
四、富豪的"用腳投票":從避稅天堂到雞肋
這場危機的本質,是英國"金融立國"戰略的全面潰敗:
稅改誤傷:取消"非定居者"政策,每年損失的資本流動遠超330億稅收,智庫測算顯示,每收1英鎊稅,嚇跑5英鎊投資。
地緣對沖失效:本想借特朗普排外吸引富豪,卻因自身政策不穩,讓資本轉向新加坡、迪拜——2025年新加坡家族辦公室數量同比激增45%。
科創空心化:英國獨角獸數量從2021年的131家降至89家,倫敦科技公司估值平均縮水40%,倒逼創始人轉向納斯達克。
結語:當倫敦不再是避風港
從泰晤士河的霧都到資本的"霧都",倫敦用30年寫下的IPO衰退史,折射出一個殘酷現實:在全球化退潮期,任何"既要又要"的政策博弈,最終都會被資本用腳投票。
那么問題來了:當紐約忙著"美國優先",倫敦忙著"薅富豪羊毛",下一個全球資本中心會在哪里?說說你的預期。
(據Dealogic、彭博社、《金融時報》等綜合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