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原副主席李贛騮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李贛騮曾連任五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分管過民革中央聯絡部和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簡稱“祖統委”)。民革中央聯絡部原副部長章仲華曾在他的直接領導之下工作,跟隨他赴臺參訪,也隨同他出國拜訪海外的僑界僑領。
章仲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民革大家都親切地稱呼李贛騮為“贛公”,他沒有一點官架子或知識分子的清高,善交朋友。他一直格外重視民革的“祖統”工作,即便在他分管之前也是如此。無論是做中國臺灣島內工作,還是做海外工作,他都強調一個原則:“不忘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其中也包括一些對我們持成見、偏見的社團和人士。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向他們耐心介紹黨的政策和國家發展成就,努力爭取化敵為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原副主席李贛騮。圖/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網站
將門虎子
在章仲華的印象中,李贛騮總是笑容滿面,幽默健談,同時身上有一種英氣,外柔內剛,讓了解他身世的人不免感嘆,“將門出虎子”。
李贛騮的父親李烈鈞是辛亥革命元勛、國民黨元老,曾任安徽都督、江西都督、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總長、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職,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推行過一系列改革。孫中山曾稱贊他是“上馬能武,下馬能文,誠不可多得之當代儒將”。
李烈鈞有兩個綽號:“硬頭蠻子”和“南方騾子”。1913年7月,他就任討袁軍總司令,發布討袁通電,呼吁“寧做自由鬼,不做專制奴”,在江西湖口打響了“二次革命”第一槍,后因力量懸殊以失敗告終。1915年袁世凱稱帝后,他又在云南與蔡鍔、唐繼堯發動了護國戰爭,最終推翻了洪憲帝制。
“九一八”事變后,李烈鈞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的態度非常不滿,抱病奔波,呼吁各方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李家輾轉到重慶,蔣介石為其安排了住處,被李烈鈞謝絕,全家寄宿在歌樂山上的馮玉祥宅。李贛騮曾回憶,從他7歲剛記事起,就感覺到父親與馮玉祥都很反感蔣介石的獨裁。父親曾預言:“安中國者,必共產黨也。”
抗戰時期,除了在香港學醫的長子李贛鵬和正讀小學的幼子李贛騮外,其他五個兒子都被李烈鈞送去參軍。蔣介石為此送了題有“五子從戎”的匾額。
李烈鈞要求子女背誦《滿江紅》《正氣歌》,教導他們為國效力,保持民族氣節。他從不為子孫置產業,認為那會害了他們:“養兒不如我,要錢做什么?養兒勝過我,要錢做什么?”
1946年,李烈鈞病逝,重慶舉行了國葬,蔣介石主持追悼會,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到靈堂祭奠。李贛騮記得,當時他和兄弟姐妹們身著孝服跪在靈堂行禮,董必武手撫棺材說:“李老先生,您的‘寧為烈士魂,不做亡國奴’的遺言我們銘記在心,將付諸行動。”
抗戰期間,李贛騮也想像哥哥們一樣當軍人,他高中畢業后同時報考了海軍、炮兵和坦克兵幾個專業,但因近視100度未能如愿。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入哈爾濱醫科大學俄文醫學系學習,畢業后在北京中蘇友誼醫院給蘇聯專家做翻譯。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進修兩年后,他到急需醫務人員的新興城市河北邯鄲做了22年內科醫生。
命運的急轉始于1980年。李贛騮申請去香港探親,因為當時一些人赴港后滯留,醫院有所顧慮,未予批準。后來申請報到市里,市委書記岳岐峰批準了申請,給了半年探親假。李贛騮只在香港待了兩個月就提前返回。他說,留在內地的機會更大,也要對得起岳岐峰的信任。
李贛騮成了有教育意義的“海歸”典型,被安排在邯鄲、張家口、保定、石家莊等地作報告。李贛騮發言風趣,河北省電臺把報告錄音以《李贛騮香港探親記》為題反復播放。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提出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后被稱為“葉九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播出這條新聞之后播放了《李贛騮香港探親記》。李贛騮由此名噪一時。
當年10月,李贛騮加入民革。隨后,他當選邯鄲市人大代表,不久后成為邯鄲市副市長候選人。
李贛騮曾在接受民革中央主辦的《團結》雜志采訪時回憶,當時中央的政策是鼓勵吸收黨外人士參加政府工作,尤其是符合這四項條件的:知識分子,有文化;社會關系復雜,以體現不注重階級成分;歷史背景復雜,以體現既往不咎;在過去受過委屈,但是依舊任勞任怨工作的。他恰恰全部符合。
1982年5月,李贛騮出任邯鄲市副市長,后又擔任了河北省政協副主席。李贛騮曾戲言,自己因戴了幾頂“帽子”而無意間從政,地方知名度又無形中助推了自己的“官運”。
當時社會上很多人還不了解民革等民主黨派,提起民革就以為是國民黨。他當邯鄲市副市長讓公眾認識到,民革和以前的國民黨并不一樣,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民主黨派。
不久后,經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考察,1983年12月,李贛騮當選第六屆民革中央副主席、秘書長。
李贛騮為人低調謙和。他開玩笑說自己就是父親用“邊角料”拼出來的,哪個方面都無法與幾位優秀的兄長相比。人們卻發現,李贛騮不僅相貌神態酷似其父,也繼承了父親的烈性子,敢啃硬骨頭。
當時民革新疆委員會有一位秘書長,“文革”結束后處境困難。因涉及復雜的背景,很多人都不敢碰這件事。李贛騮說:“我想就自己做吧,有事我自己負責。”他組織調查后,向國家領導人反映了情況,給予恰當處理,恢復了那位秘書長的級別和待遇,但不再當秘書長之職。
2006年8月15日至16日,李贛騮在河南鹿邑太清宮參觀,拜謁先祖老子遺址。圖/中新
“哪怕反對我們的人,也要做他們的工作”
20世紀90年代后,李贛騮主抓“祖統”工作。祖統工作是中共中央賦予民革的專項職責,是民革的工作重點和主要特色,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參政議政、對臺交流等方式,推動兩岸關系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李贛騮連任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兼任過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多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針對祖統工作進言。
隨著兩岸形勢的變化,民革的祖統工作由關心大陸原國民黨軍政人員后代的政策落實情況、促進兩岸“三通”,逐步轉移到直接與臺灣人士聯系。
出于家庭背景的關系,李贛騮做祖統工作得心應手,也很容易獲得信任。除了接待來大陸探親、訪問者,民革還主動邀請退休國民黨軍政人員到大陸訪問交流。李贛騮還帶團到臺灣,向各方介紹大陸情況和方針政策,解除誤解顧慮,和蕭萬長、梁肅戎、李煥、許歷農等臺灣各界著名人士接觸。
2005年,李贛騮到臺灣參訪,臺灣奇美企業集團創辦人許文龍邀請他赴家宴。李贛騮考慮,如果先請示領導,可能就不能成行了,因此決定“先斬后奏”。席間兩人交談甚歡,許文龍說:“我一點也不反對共產黨,我自己就是共產黨(指臺共),‘二二八’事變時我要不是跑得快,早就被槍斃了。”他表示愿意與大陸交好。李贛騮回大陸后向有關領導反映了這一情況。
當年3月,臺灣發生了“三二六游行”事件。許文龍公開發表《退休感言》稱:“我認為臺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他還說,自己決定淡出政治。許文龍的這一退休感言,震撼了臺灣政壇。
章仲華回憶,后來民革和臺灣奇美共同舉辦了多場大型交流活動,互動很多。
李贛騮多次帶隊出訪,重點去華僑最多的美國,和主張祖國統一的美國華僑交朋友。每年民革中央都會邀請一兩個華僑團回國參觀,介紹他們與全國政協、統戰部、國臺辦以及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等各方面接觸。
1996年,全國政協派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李贛騮帶隊出訪美國。通過高層華人團體“百人會”的介紹和安排,他們訪問了美國參眾兩院的11位議員,以民主黨派身份向他們介紹中國。
當時,美國舊金山影響較大的華僑團體“海外興中會”在政治傾向上支持國民黨,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領事館關系比較緊張,但同時又反對“臺獨”,支持祖國統一。中央的政策是,只要主張一個中國,就要爭取。因此,民革出面邀請“海外興中會”到中國駐當地領事館參加交流活動,后來他們成為領事館倚重的重要華僑團體。民革中央還多次邀請“海外興中會”領導參訪中國,這些僑領對祖國的認識有了很大轉變。后來“海外興中會”經常到中國參加活動,與各界人士交往,間接對臺灣很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李贛騮曾說:“毛主席說過: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所以,哪怕反對我們的人,如果有可能我們也要做他們的工作。”
對李贛騮來說,出差并不是件易事。他在工作時總是精力充沛,談笑風生,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但只有章仲華這樣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呼吸間歇不勻長期困擾著他的睡眠,給他帶來不小的健康隱患,甚至每次出遠門都要帶上呼吸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頻頻出訪,交了很多朋友。
2007年,李贛騮從民革中央副主席任上退休。之后很多年,他每周都要到民革中央機關辦公樓的辦公室里上兩天班,學習文件,接待訪客。他覺得,國家大事都跟自己有關,要去上班。
章仲華回憶,直到多年以后,還有李贛騮當年帶他們出訪時結識的朋友拿著名片,找上民革中央的門來。
(本文參考了章仲華《雖千萬人吾往矣——李贛騮副主席二三事》,陳曦《烈火千鈞膽氣雄》)
發于2025.7.7總第1194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贛公”走了
記者:宋春丹(songchundan@chinanews.com.cn)
編輯:黃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