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艦訪問香港之際,夜泊維港,展示的是中國有實力確保包括香港在內的國家安寧。
文 | 海上客
“國家安全,家就會安全,人呢就會安全。所以大家都要……”說到這里,香港市民、退休人士黃志聰都有點兒哽咽,“鐘意這國家!”
看中國日報做的視頻,將老人口中“鐘意”用漢字“愛”來表述。當然是一個意思。
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經中央軍委批準,7月3日至7日,由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海軍編隊首次訪問香港特別行政區。
7月3日,中國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抵達香港。這是山東艦官兵在飛行甲板上列隊排出“國安家好”字樣(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
無論是山東艦抵達香港之際,官兵在飛行甲板上列隊排出“國安家好”字樣,還是入夜之際維多利亞港航母燈光與城市霓虹交相輝映,山東艦在香江的日與夜,展示的是國家對香港的關愛與呵護,也展示了香港市民對人民解放軍的支持,對國力、軍力的自豪!
1
提及航母訪問香港,海叔要說,比較令人難忘的是2017年7月,遼寧艦航母編隊訪問香港。當時,正在執行跨區機動訓練任務遼寧艦編隊抵港,參加香港回歸祖國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慶祝活動。
2017年7月7日,海軍航母編隊700余名官兵在遼寧艦飛行甲板上列隊排成“香港你好”字樣,以海軍獨有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示問候圖:新華社
此后,美軍“里根”號航母編隊曾于2018年11月21日到25日抵達香港訪問,靠泊在青衣島水域。回看的話,在香港回歸祖國以后,在得到中國政府允許后,美軍航母曾經有過幾次訪問香港。
為何2018年11月這次“里根”號航母訪港,成為截至目前美軍航母最后一次訪問香港,美國人不妨也自問一番!
至于我人民解放軍艦船在香港的呈現,除了長期駐扎的駐港部隊艦艇以外:
2001年11月,數千名香港市民來到昂船洲碼頭,參觀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圖:新華社
2001年,海軍出訪歐洲的深圳艦編隊返程途中經停香港;
2004年,為紀念人民海軍成立55周年,深圳艦、哈爾濱艦等8艘艦艇、2架艦載直升機于訓練途中停靠香港;
2009年,海軍第三批護航編隊舟山艦和徐州艦停靠香港;
2012年,海軍171護航編隊返航停靠香港;
2017年,遼寧艦航母編隊抵達香港;
2019年,海軍艦艇編隊在執行完海軍成立70周年閱艦任務返航歸建途中靠泊香港;
2024年,海軍首艘風帆訓練艦技術停靠香港;
2024年,海軍海南艦、長沙艦編隊訪問香港。
2024年11月18日,中國海軍首艘風帆訓練艦“破浪”號抵達香港圖:新華社
就我軍艦船到香港來說,盡管有些航次采用“訪問香港”之說,其實無非國家內部各單位之間的一種“訪問”。其實,艦隊往往會停泊在昂船洲軍營碼頭。
“軍港的夜,靜悄悄!”海軍艦只進入昂船洲,無非一種回家的感覺!
當然,比起由未完工的“瓦良格”號改建而來的遼寧艦來,今日里純國產航母山東艦首次訪問香港,當然特別值得紀念!
香港之所以曾經被英國人殖民統治,無非當年經歷了工業革命后的英國,通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而如今,改革開放的中國,主動敞開懷抱融入全球化的中國,強軍是一種必然!
相信未來,隨著新一代國產航母比如福建艦入役,香港市民或許也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國產擁有電磁彈射器的航母。
反正目前來說,中國航母水平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且是在獨立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達到這一水平!而在中國近海來說,由岸基系統進行能力加持,有實力拒敵千里之外!更有實力對來犯之敵進行致命打擊。
2
在山東艦抵達香港訪問之前,其正與遼寧艦一起,在太平洋海域開展訓練。
新華網轉載相關報道提及,外媒高度關注此次訓練,認為“中國雙航母首次同時出現在太平洋”。
6月上旬,海軍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訓練,圖為艦載戰斗機進行夜間起飛圖:人民海軍
“中國海軍完全有權在第一和第二島鏈周邊和更遠海域開展行動,中國航母在該區域行動,尤其是以兩個航母編隊的形式展開行動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難以想象這樣的評價來自于美國媒體相關評論。
其還分析稱:“這些島鏈是美國作為外交政策工具而建立的,其首要作用是作為牽制中國海軍力量的戰略防線。通過將不斷發展的海軍力量投射至這些區域,中國展示了在沖突情境下,如何應對美國軍方及其盟友進入這些關鍵區域乃至更廣闊的太平洋地區的行動能力。”
海叔要說,航母用以大洋決戰,那是一種強強對話!
當中國雙航母在大洋展開對抗訓練的時候,盡管這雙航母還是滑躍起飛方式,開足馬力的情況下,起降架次或許只能達到美軍單航母起降的平均架次。但這是一種勇于亮劍,也展示了中國航母夜間起降能力。
此前,有評論還認為,目前的中國航母編隊中,對比美軍,最弱的一項或許是“航母本人”。而無論是萬噸大驅逐艦,還是新型導彈護衛艦,在各種能力水平方面都已不遑多讓!
未來,擁有彈射起飛能力、預警機、更新型艦載機的中國航母,當能更好地確保國家安全與利益不受侵犯!
3
看到環球時報所發視頻,山東艦航母夜泊維多利亞港。這不禁令人想到,近日,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再推“去殖化”,建議給維多利亞公園、皇后大道改名。
其實,香港許多街道確實與當年殖民者有關,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也是何君堯所提的維多利亞公園、皇后大道以外,比如位于港島中環的砵甸乍街——
所謂“砵甸乍”,其實是港英當局首任港督璞鼎查,或者也有翻譯為波廷杰的,英文原名Henry Pottinger。此人1803年開始在印度從事殖民侵略,在英國對阿富汗戰爭中被封為男爵,在鴉片戰爭中率領英軍攻擊中國軍民。在擔任港督后,頒布宵禁令,專門限制、歧視華人。
這樣的直接對香港上下其手的殖民者,香港市民難道還要紀念之?
何君堯挺有意思。
他建議把皇后大道(Queen's Road)的英文名改為廣東話發音的拼音加“道路”的英文而成“Wong Hau's Road”,不用“Queen's”;可以將維多利亞公園改成“多維利公園”。
海叔要說,縱觀世界其他地方在去殖民統治化期間,確實有更名先例。在中國內地也有此等案例。
但是否更名,也與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底氣足否有關。梳理香港特區道路,哪些道路名該改,哪些道路名可以保留;改的改成什么樣,留的又如何規范稱謂——
這些當是香港特區各界人士可以商量的事。
反正,在海叔看來,在山東艦訪問香港之際,夜泊維港,展示的是中國有實力確保包括香港在內的國家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