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天過后,美國就再也不可能戰勝東大了。
那一天南海局勢一下子緊張了起來,美國一下子調動了“里根號”和“斯坦尼斯號”兩艘航母,還加上十多艘戰艦和一百多架各類戰機,直接壓到中國家門口,想靠軍力嚇住中國。
中國也沒有退縮,馬上把北海、東海和南海三大艦隊的精銳全調來南海,四名上將直接到現場坐鎮指揮,大規模軍事演習也馬上鋪開。
就在局勢劍拔弩張的時候,外媒爆出美軍太平洋司令哈里·哈里斯下令要打擊中方軍艦。
不過美軍的水兵們收到命令后,第一反應竟然不是行動,而是趕快向白宮確認到底有沒有開戰的正式命令。
等白宮最終確認根本沒想和中國直接開戰,這個攻擊指令也就成了一紙空談,現場對峙總算是沒有升級成真正的沖突。
其實這場風波的起因,是因菲律賓單方面提交南海仲裁案,荷蘭臨時仲裁庭草草給出一份“裁決”,要求中國在南海讓步。
但中國一開始就表態,這種結果根本不認。
美國卻把這份仲裁結果看得特別重要,拿著當理由,拉著航母和一堆軍艦到南海,把氣氛一下子推到頂點。
他們是想靠強力逼著中國接受所謂結果。
中國那時候海軍規模還不算大,但抗壓力很強。
除了大規模軍演,連“東風-21D”導彈都進入了戰備,甚至傳出相關后勤部門還直接準備好裹尸袋,擺明了不怕和美國硬剛。
美軍高層當時有鷹派打算強推行動,覺得搞個既成事實,美國政要最后只能順坡下。
這種“先斬后奏”的思路讓一線士兵壓力很大,他們知道真要是開第一槍,大國之間可能利益直接對撞,局勢會馬上失控。
這時白宮并不愿意真把事態推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所以也就沒讓哈里斯命令真正落地。
最后反而暴露了美軍決策和指揮之間有明顯裂痕,說明美國高層和軍隊鷹派之間意見不統。
這場南海較量雖然沒有真正開火,但對中國軍方影響非常深遠。
事件之后,中國看清了一個道理:不能只指望美國會冷靜克制,必須要有讓老美不敢輕舉妄動的實力。
于是,從2017年開始,中國開啟了快速“下餃子”的海軍擴張模式,航母和新型驅逐艦不斷開造。
中國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給美國任何前線軍官一種不能輕易動手的壓力。
等美國反應過來,這已經錯過了中國軍力還不強的那一段,從那時起,西太平洋態勢開始慢慢改變,中國變得越來越有底氣。
所以回頭看2016年7月12日這個點,雖然有些人說那天就是美國阻止中國的“最后機會”,其實這個時刻更像是讓雙方都看到了彼此底線,然后中國拼命加快了現代化步伐。
這件事,既加快了中國全面提升軍備的步伐,也讓美方明白,想靠武力壓制中國,從那以后已經越來越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