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特例的貓”,關注公眾號,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本文內容來自官方新聞報道,不點評,只敘述。
財聯社6月28日電,據路透社相關報道,德國數據保護專員梅克·坎普,在6月27日一份聲明中聲稱:
已要求蘋果和谷歌公司,從其在德國的應用商店中,全面下架中國的AI應用深度求索,即DeepSeek。
德國人的理由,是所謂數據安全擔憂,坎普認為DeepSeek“非法將用戶個人數據傳輸至中國”。
同時還聲稱,蘋果與谷歌需盡快審查這一要求,并決定是否在德國封禁該應用。
路透社稱,谷歌證實已收到通知正在進行評估,蘋果公司暫未回應。
其實自從DeepSeek爆火后,一直有部分國家傳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消息。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今年2月6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并依法保護數據隱私和安全,從來沒有也不會要求企業或個人,以違法形式采集或存儲數據。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今年3月18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
中方一貫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我們將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德國要求全面下架DeepSeek,被看作是歐盟AI監管落地的“第一槍”。
它不只是一個歐盟國家,對一款中國AI產品的監管。
也是AI迅猛發展的當下,歐洲與中國在數據主權、隱私保護、技術競爭等多重維度上的深層次博弈。
歐盟有個《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英文簡寫是GDPR,這個法案自2018年生效以來,就以其對全球企業的“域外效力”著稱。
只要企業收集、處理歐盟境內公民的個人數據,就必須遵守GDPR的高標準要求。
DeepSeek是在中國杭州注冊,沒有在歐盟設立分支機構。
但它在德國的AI聊天機器人應用,是通過Google Play和蘋果App Store向德國用戶提供服務,并帶有德語界面。
德國相關部門據此認為,這足以讓DeepSeek直接受GDPR約束。
相關報道顯示,德國其他州級數據監管機構,及德聯邦網絡局都已加入協調,全面封殺DeepSeek。
這種跨州協作,體現出德國乃至歐盟層面,對非歐盟背景AI產品,進行強監管的決心。
此次風波發生的關鍵背景,是DeepSeek在2025年1月發布的第三代大模型,讓其迅速在國際AI社區躥紅。
據BleepingComputer報道,該App在Google Play的下載量已超5000萬次,在蘋果商店中也獲得數千條用戶評價。
但一邊是中國AI工具爆發式增長,一邊是歐盟始終沒有對應產品,難面讓歐盟感到焦慮。
而且AI模型對數據又高度依賴,這讓歐盟對數據合規的敏感性倍增。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在今年歐中數據合作討論中直言:人工智能加劇了歐洲對數據流向中國的憂慮,因為它涉及的不僅是隱私問題,更關乎商業機密和國家安全。
此案中蘋果和谷歌的態度,將具有標志性意義。
一方面,DSA要求平臺對接到的“非法內容”報告,進行審查并采取行動,否則平臺自身也可能面臨巨額罰款;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對兩大巨頭同樣重要,一旦對DeepSeek封禁,可能引發中方反制,甚至波及其在華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事件或成為,歐盟AI監管“落地”的一次試水。
雖然《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尚未完全執行,但德國已率先對AI產品實施了強硬措施,這對海外AI廠商,無疑釋放出震懾信號。
DeepSeek事件,正是歐中在AI時代數據主權,進行爭奪的一個縮影。
歐洲憑借GDPR、DSA等一系列“全球最嚴格”的隱私與內容監管框架,意在捍衛對本地數據的控制權;
中國則通過本土AI公司的技術擴張,和對跨境數據管理的立法,使數據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
在AI技術驅動下,數據不僅是簡單的資源,還是算法訓練的“燃料”、國家競爭的“戰略資產”。
德國試圖封殺DeepSeek的舉動表明,在技術冷戰逐步升溫的背景下,數據跨境流動,已成為全球政治博弈的前沿。
DeepSeek事件,或許只是中歐數據與AI合規矛盾的開始。
對于任何想在歐盟市場,提供AI服務的非歐盟公司而言,這都是需要面臨的問題。
如何在“算法創新”與“合規保障”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能否在這個“數據主權至上”的市場中立足。
未來,歐盟會否將這種監管模式,推廣到更多AI工具,值得全球AI企業高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