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合肥,何時建市?(下)

0
分享至


▲攝影:王牌

書接上文

清末至抗戰前的合肥

《市組織法》實施之時,合肥雖以全縣人口越過百萬大關,但在城區人口上離設市標準(20萬)差得還很遠。以十七年(1928)的《合肥縣戶口統計表》為例,合肥縣總計225469戶、1300781人,分別列全省第一和第二。但查城區人口,僅有44910人,即便加上了附郭地區的95535人,尚不及15萬……



合肥縣戶口統計表(1928年)

安徽全省戶籍第一次調查報告書

若是回顧合肥地方自治,亦可追溯至清末。《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頒布翌年,即宣統元年(1909)冬,合肥縣自城區至各鎮、鄉區,陸續籌辦地方自治。《申報》報道了“合肥縣城廂區”的情形:首先調查自治選民資格,隨后于自治籌備公所內舉行投票,在自治監督的監視下,選出自治議員20名,組成自治會。



《各省籌辦地方自治之安徽合肥》(1910年)

▲來源:《申報》

期間,關于籌辦人員及當選議員,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熱議。僅《時報》《民立報》兩家,在半年內便連發《自治合肥地方瘦》《嗚呼合肥之自治》《合肥自治傷心史》《嗚呼合肥之選舉》等多篇評論,直指選舉不公……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下令各省停辦地方自治。同年底再度恢復,以區自治取代舊制。



《合肥自治傷心史》(1911年)

▲來源:《民立報》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對地方財政機關采取“裁局改科”,推動地方財政由“自治”走向行政化,加強對基層社會的職能控制,亦壓縮了地方自治的實施空間。同時,合肥在動蕩中延續多年低迷態勢,民生凋敝,社會經濟缺乏生機,傳統交通優勢因受制水位、線路陳舊等不復存在,逐漸落后于其他城市,更難提建市了。



施口之水道
(1929年)

▲攝影:汪昉興

另一方面,《市組織法》自十九年(1930)修訂后,在實施過程中仍遇到很多阻力,不斷有再次修改的呼聲。三十年(1941)第三次全國內政會議上,大會決議采納內政部提出的“改訂市組織法以利市自治之推行案”。兩年后,三十二年(1943)5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公布新修訂《市組織法》50條。



《內政會議決議各案》
(1941年)

▲來源:《時事新報》

根據新修訂《市組織法》,院轄市標準基本未變,省轄市標準降低,放寬最低人口限制:“省會;人口在二十萬以上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地位重要,其人口在十萬以上者”,具有情形之一者可設市。市轄基層組織由“區、坊、閭、鄰”四級改為“區、保、甲”三級,10~30戶為甲,10~30甲為保,10~30保為區。



《市組織法》
(1943年)

▲來源:《立法院公報》

合肥建市的探索之路

三十四年(1945)9月,尚在戰時省會立煌(今安徽金寨)的安徽省政府決定,將省會遷往合肥,并制定《安徽省政府遷移運輸辦法草案》。隨后自10月起,安徽省政府、國民黨省黨部以及眾多附屬機構開始陸續遷入,成百上千的大小官員、辦事人員涌入這座千年古城。合肥一躍,再度成為安徽政治中心。



省府遷建辦事處 在合肥成立
(1945年)

《皖報》

新晉省會的合肥并不輕松,既要 應對 來自懷寧籍參議員提出“省會遷回安慶”提案之爭,又需開展戰后經濟復員和建設計劃。多年戰火致使城區內“斷壁殘垣,瓦礫遍地”、房屋緊缺,這座傷痕累累的城市亟需改造建設。三十五年(1946)初,省府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成立合肥市政工程處,主持省會市政工程建設。



《合肥市區重建 規定街巷寬度
(1946年)

▲來源:《申報》

同月,《申報》《中央日報》等報道:因安徽省會已花落合肥,按照新修訂的《市組織法》,“合肥將設市,(市政)籌備處即擬成立”。 報道還披露了眼下正面臨的問題:“合肥房屋缺乏,省府各廳之建置費,估計需三萬萬元以上”。4月16日,合肥警察局奉省府令,改組為安徽省會警察局,管轄范圍為合肥城區及附郭地區,亦從中 可窺一斑。



《合肥將設市
籌備處即擬成立
(1946年)

▲來源:《申報》



安徽省會警察局轄區全圖
(1947年)

▲來源:資料圖片

三十六年(1947)3月31日,《大中國報》再度報道:“據民(政)建(設)兩廳秘書處簽呈,為整理蕪湖、合肥兩地市政籌備處,請提會核議案”,其中“合肥市政籌備處,準予設置,由建設廳兼辦”。4月3日,省府例會決定:“安慶、合肥兩地,仍成立市政工程處”。此則意味著合肥設市暫時擱置,市政建設先行。



《合肥·蕪湖·安慶 設市政籌備處
(1947年)

《大中國報》



《皖主席李品仙 巡視畢抵合肥
(1947年)

《新生報》

合肥市政工程處成立后,即頒布《 拓寬 道路標準及兩旁建筑物退讓辦法》,將本市街巷以寬度分為五等。8月1日,合肥市政工程處奉省府令,改組為合肥市政工程局,同時“著手擬具整個市區營建計劃,開展工作”。三十七年(1948)1月,由其起草的《(合肥)市區修建計劃》經省府常會通過,2月底即開始實施。



《成立合肥市政工程局
(1947年)

《建設匯報》



《袖珍新聞之合肥
(1948年)

《申報》

在建設廳長張宗良的主持下,合肥市政工程局將“市容改造”分為四期,“分段著手建筑”。11月底,隨著戰局南移,省府倍感壓力,臨危受命的省主席夏威意識到合肥已難以防御,決定將省府向南遷徙。至12月22日,“省府人員全部至安慶”;27日,夏威及保安司令部、省會警察局等最后撤出,合肥一時成為空城。



《皖
省府人員 全部至安慶
(1948年)

《申報》

省府遷移同時,第一期東大街(今淮河路東段)業告完竣,第二期中正中路(安慶路東段)、映典中路(今宿州路中段)已完成9/10,第三期中山東、中、西路(今長江中路)與第四期映典北路(今宿州路北段)或緩或停。 據《申報》報道, 除戰局形勢發生變化外,“工程之浩大,建費之困難”亦是重要影響因素……



《肥城今昔
(1949年)

《申報》

合肥解放和合肥建市

時間來到1949年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總部及第四支隊在政委譚啟龍率領下,由定遠進駐合肥東鄉梁園鎮。當晚,“即用電話命令合肥國民黨政府縣長,在解放軍即將到達前,負責保障全城市民生命財產,維持社會秩序,不準任何破壞,聽候我方接收”。合肥縣長龔兆慶表示服從命令,歡迎解放軍進城。



梁園解放
(1949年)

《中國共產黨肥東地方史》

此前,中共皖西區委通過民盟成員李湘若、郭崇毅等人,對縣長龔兆慶和縣國民自衛總隊副總隊長兼官亭聯防區主任龔衡軍做工作,開展政治攻勢。1948年底,龔衡軍率隊在西鄉官亭起義,遂改編為解放軍皖西軍區合肥支隊。留在城內的龔兆慶等人,維持地方治安,并保護倉庫物資,造具清冊,等候解放軍接管。


起義人員證明書
(1985年)

▲來源:資料圖片

20日,國民黨劉汝明部開始撤離合肥;翌日7時,劉部在飛機場附近與四支隊一大隊偵查員交火,因無心戀戰,隨即往巢縣方向撤退。21日15時許,一大隊隊長李秀鳳和政委齊平決定率部由大東門進城,城內一時鞭炮齊鳴,市民紛紛涌上街頭,夾道歡迎解放軍;21時許,譚啟龍率部進城。正式宣告合肥和平解放。


合肥解放
(1949年)

《中國共產黨合肥歷史》


《我軍解放蚌埠鳳陽 攻克安徽省會合肥》
(1949年)

《人民子弟兵》

22日,合肥解放第二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合肥臨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告成立,孫仲德任主任,宋日昌、黃巖任副主任,負責全城治安管理等事宜。31日,中共江淮區黨委批準成立中共合肥市委,黃巖為首任書記。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鄭抱真為首任市長。合肥成為江淮行署駐地暨江淮解放區直轄市。


戰士為設在段家祠堂的合肥軍管會架設電話線
(1949年)

▲來源:《日昌百年》

2月5日,江淮軍區電令:“為確立革命秩序,保障全體人民生命財產,維護社會安寧,著令正式成立合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為該市軍事管制時期之最高權力機關,統一全市軍事行政管理事務”。隨后合肥軍管會決定,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機關和四支隊一大隊為基礎,組建合肥城防司令部,負責合肥的城防任務。


合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布告(1949年)

▲來源:《閃光的足跡:合肥地區中共黨史畫冊》


華東野戰軍
合肥城防司令部
(1949年)

▲來源:資料圖片

當時,合肥地區已實現全境解放。考慮到其境內已建立肥西、壽合等縣,江淮區黨委決定并報請中共中央華東局批準,撤銷合肥縣,析原合肥縣城及周邊區域設立合肥市。隨后,江淮區黨委和皖西區黨委又相繼建立了肥東縣和三河市。2月16日,華東局發出通知,準備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皖北區黨委通知
(1949年)

▲來源:安徽省圖書館

4月3日,華東局又向中共中央回復:“由于要集中主要干部負責城市工作,由于主要干部僅夠配備,因此決定,暫不成立安徽省委,而分開成立皖北區黨委和皖南區黨委。”同時在合肥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直屬華東局。15日,皖北行署報告備案,正式撤3個行署,將轄區市、專區、縣進行調整,合肥為直轄市。


皖南/北地形圖
(1951年)

皖南/北行政區分縣詳圖

1951年12月20日,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的決定,皖南、皖北兩行署先行在合肥辦公,醞釀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1月2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兩行署仍合署辦公,行使省的權力。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撤銷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兩行署正式結束。合肥市成為新安徽的新省會。


《安徽省人民政府昨正式成立》(1952年)

▲來源:《安徽日報

札記

對于“合肥何時建市”的問題,答案是十分清晰的。更重要或者說更有意義的,反而是合肥探索建市的過程,以及其中的歷史細節,這對于解決當下人們有關合肥城市史的諸多爭議,大有裨益。諸如合肥建市時——為何只有“5平方公里,5萬人口,5條馬路,5盞路燈……”?市名為何用“合肥”而非“廬州”?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戰爭形勢與和平進程以及近代行政區劃演變等,不無關系。文中多有相關表述。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切不可用現代人的視角,來看待當時政權初建、百廢待興的背景下,出現種種看似不可思議的一些情形。


合肥市區圖(1949年)

▲來源:資料圖片

同樣的道理,放眼歷史上的合肥,亦不可用發展低谷期的“5萬人的小縣城”以偏概全,簡而言之。事實上,我們應該認識到,合肥并非為一座近現代“新興”的城市,而是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重要的區域影響力,在經歷了短時間發展“跌至谷底”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步走向全面“復興”的歷史文化名城!


航拍合肥老城(2025年)

▲攝影:王牌

由于篇幅有限,難以面面俱到,僅供參考交流。個人才疏學淺,還請看官指教 ,歡迎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合肥濱湖新區(2025年)

▲攝影:王牌

導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別企劃 -

- 廬陽八景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門水關 -

| |
| |

- 官署衙門 -

| |

- 學宮書院-

| |

- 樓臺亭閣 -

| |
| |
| |
| |

| |

- 宅邸花園 -

- 壇廟寺觀 -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標商圈 -

| |
| |
| |
| |

- 老 字 號 -

| |

- 公共文化 -

- 城市風俗 -

- 區縣地名 -

注:以上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關鍵詞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時觸發多個關鍵詞的情況。各欄目及鏈接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開通了原創圖文合集,歡迎大家訂閱!

· ENJOY ·

編輯 | 淝南居士

? 素材來源 | 《申報》《時事新報》《民立報》《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圖畫時報》《安徽全省戶籍第一次調查報告書》《皖報》《市組織法 》《 立 法 院 公報》《 新 生報 》《 大 中國報》 《 安 徽省會警察局 轄區全圖 》《 建設匯報 》《 人民子 弟兵 》 《皖 南/北行政區分縣詳圖》 《安徽日報》《安徽省志·建置沿革 志》《安徽省志 · 人大政府政協志 》《 合肥市區圖 》 《閃 光的足 跡:合肥地區中共黨史畫冊》 《 合肥 市志》《合肥通 史》 《中國共產黨合肥歷史》 《中國共產黨肥 東地方史》 《日昌百年》 及中國國 家圖書 館、中國基 本古籍 庫、中 國方 志庫、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全國報刊索引、近代報紙數據庫、安徽省圖書館、合肥市圖書館、往期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合肥全攻略 incentive-icons
合肥全攻略
合肥精品生活指南
8234文章數 998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三穗县| 兴业县| 六安市| 景泰县| 武威市| 昭苏县| 齐齐哈尔市| 商城县| 科尔| 淳安县| 芦山县| 永安市| 志丹县| 台中县| 新干县| 永修县| 都兰县| 芒康县| 石城县| 泸水县| 略阳县| 宣武区| 连江县| 辽阳市| 江源县| 大兴区| 茶陵县| 昌黎县| 凯里市| 高阳县| 丰县| 平罗县| 双牌县| 金阳县| 榆林市| 白银市| 屯留县| 杂多县| 越西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