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將隆重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
如果我們進一步厘清9月3日這個日子的來源和現實意義,就不難發現9月3日作為抗戰紀念日的背后,還蘊含著推動祖國統一事業的深刻寓意。
通俗來說,紀念9月3日和其他抗戰紀念日,這是高層的一個大戰略,也是令“臺獨”勢力為之膽寒的陽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悍然炮轟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進而利用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在大半年的時間里逐步侵占了東三省,是為“九一八”事變,也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開端。
六年之后的1937年7月7日,日寇進一步炮轟宛平城,挑起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
盧溝橋事變
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在全世界正義力量的聯合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者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美國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正式投降簽字儀式。
次日即1945年9月3日,中國戰區在南京舉行受降典禮,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降書。這一歷史性時刻,奠定了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的法理基礎。
作為中國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是自己的重要成績,特別是在全國人民面前宣揚自己的合法性,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沒有理由不對這個日子大加紀念。
于是在半年之后的1946年4月,國民政府通過決議,宣布將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應該說蔣介石政府雖然壞事做絕,但這次最起碼辦了一件好事。
從今天來看,這一近八十年前的決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首先它確立了中華民族抗擊外寇的集體記憶;其次,也以國家的名義確認了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的國際地位;
油畫《日本投降》
拋開前面這兩個顯而易見的意義,還有一層別人不容易想到的意義是,這個日期選擇本身就蘊含著對臺灣主權的主張。
因為9月3日這個時間節點,同樣也是臺灣地區日軍投降的日子,距離1895年10月日寇侵占臺灣,到抗戰勝利這一天,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十年。
只不過,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急于打內戰,壓根沒有心思慶賀抗戰勝利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務院于1951年8月13日發布《關于規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通告》,明確延續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通告》的發布,既體現了新中國政府對于歷史事實的尊重,同樣也延續了政權之后的法理邏輯。
根據國際法中的“國家繼承”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當然能夠繼承包括抗戰勝利日在內的所有歷史遺產。
70周年閱兵一幕
只不過,就算是敗退到了臺灣蔣介石政府一開始也沒有放棄紀念9月3日的傳統,在慶祝抗戰勝利這件事情上,雙方居然難得地達成了某種默契。
進入21世紀后,隨著“臺獨”勢力在島內逐漸坐大,抗戰勝利紀念日成為檢驗臺灣當局政治立場的試金石。
特別是對于賴清德等“臺獨”敗類和跳梁小丑們把持的民進黨當局來說,對9月3日的處理更是面臨兩難困境:
若承認9月3日的法理意義,就等于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對于“臺獨”分子拼命巴結的日本更是一種尷尬;但若否認這個紀念日,則要面對三個無法回避的歷史拷問:
第一,身份認同困境。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臺灣在法理上早已是中國的領土。若如賴當局妄稱的,臺灣是個“獨立國家”,那么其在二戰中屬于哪個陣營?這個簡單問題可謂刺中了“臺獨史觀”的致命軟肋。
一看就不是好人
第二,軍隊認同困境。臺灣軍隊至今仍延續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傳統,其軍歌中仍有“保衛中華民族”的歌詞。否定抗戰勝利日,將導致臺軍歷史傳承出現邏輯斷裂。
第三,國際法困境。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僅聲明放棄對臺灣的占據,卻并未指明移交對象。這實際上默認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主張,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臺灣地位未定論”都違背基本國際法理。
但看起來賴清德是鐵了心地要走第一條路,把自己放在了民族的對立面,6月22日,賴清德在講話中公然說:《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后,臺灣就與中國“再也沒有關系了”。
可以說,新中國在處理抗戰記憶問題上展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首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保留“三十年以來”的表述,實際上涵蓋了國民黨領導全國進行抗戰的時期;
參加70周年慶典的老兵
2015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時,首次邀請國民黨老兵參加勝利日閱兵,相當于公開肯定了國民黨軍隊的抗戰功績;
近幾年,政府陸續撥款修繕境內的國民黨軍隊抗戰遺址,如云南松山戰役遺址,讓海峽兩岸的國民黨老兵和老兵家屬感到欣慰;
這一次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國家同樣邀請國民黨抗戰老兵、家屬等到現場觀禮,再次彰顯國家對全民族整體抗戰的認同。
從戰略層面看,抗戰勝利紀念日具有三重重要意義,第一是法理意義,強化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國際認知;第二則是情感意義,借此喚醒兩岸參加抗戰人員共同的歷史記憶;第三則是統戰意義,進一步分化瓦解“臺獨”勢力的社會基礎。
除了9月3日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今年10月25日國家將舉行的臺灣光復80周年紀念活動,更是對“臺獨”勢力的精準打擊。
解放軍威武
現在,由于民進黨當局刻意在歷史課本中淡化抗戰記憶,使得臺灣的年輕一代對抗戰都沒什么印象,至于“抗戰勝利”的概念那是更加稀薄了。
伴隨著臺灣光復80周年活動舉行,回歸大眾視野的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典禮的原始影像、陳儀將軍的受降文書等歷史鐵證,都將使“臺獨”的歷史虛無主義無所遁形。
這種包容性的重大活動安排,既維護了歷史真相,又為兩岸統一創造了情感紐帶。當大陸高調紀念抗戰勝利時,臺灣當局要么陷入集體失語的尷尬,要么被迫進行蒼白無力的辯解,這種戰略主動正是“陽謀”的精髓所在。
隨著《反分裂國家法》的深入實施,以后這類重大紀念活動將成為孤立“臺獨”、瓦解“臺獨”的重要手段。
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任何割裂和篡改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企圖都注定失敗,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歪曲,歷史的真相就像精準的指南針,永遠指向祖國統一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