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諷刺的是,連伏明霞父母都捏著一把汗。
女兒才24歲,剛在清華讀經濟管理,前途一片光明,卻要嫁給一個能當爹的男人。

反倒是83歲的外婆看得通透:"有錢不如對我家阿霞好,年齡大怕啥?"
老人家這話,比現在的情感專家靠譜多了——后來梁錦松果然沒讓人失望,買菜做飯接孩子,把"豪門老公"活成了"家庭煮夫",網友調侃:"這哪是嫁入豪門,分明是梁錦松娶了個祖宗。"

誰能想到,當年被罵"各取所需"的兩人,愣是把日子過成了煙火氣。梁錦松退居二線后,成了"家庭主夫"的模范:早上送孩子上學,下午去菜市場砍價,晚上給伏明霞燉湯。
有狗仔拍過他提著菜籃子在香港街市轉悠,講價時比大媽還兇,那畫面,跟當年在財政司侃侃而談的 "財神爺" 判若兩人。
伏明霞也沒閑著,褪去奧運冠軍光環,她成了三個孩子的媽。

偶爾出席活動,穿著簡單的連衣裙,素面朝天,比當年站在領獎臺上還接地氣。她在采訪里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也吵架,但他總會先低頭。"
這話聽著平淡,卻比任何秀恩愛都實在。網友翻出舊照笑噴:"當年說伏明霞圖錢的,看看她現在穿的衣服,還沒小區廣場舞大媽的花哨。"
這次追悼會上的同框,把"年齡差"三個字刻得明明白白。梁錦松拄著拐杖,背有點駝,臉上的皺紋能夾死蚊子;伏明霞穿著黑色套裝,皮膚緊致,笑起來還有當年的靈氣。

兩人并肩走,像極了"老父親帶女兒出席活動",但那眼神里的默契騙不了人 —— 梁錦松說話時,伏明霞會下意識側耳傾聽;她走快了,會回頭等他跟上。
這畫面讓當年的"預言家"們啞了火。有人翻出2002年的報道,那時網友打賭 "不出5年必離婚",結果人家過了23年;有人說 "伏明霞會被豪門規矩逼瘋",可她該做公益做公益,該上綜藝上綜藝,活得比誰都自在。

更絕的是他們的女兒,長相隨媽,氣質隨爸,站在中間像個"和平使者",網友感慨:"這哪是利益聯姻,分明是愛情結晶。"
梁錦松和伏明霞的故事,打了多少 "感情專家" 的臉?23年前,所有人都在算 "年齡差"" 財富差 ""地位差",唯獨忘了算 "真心值多少"。
現在看來,梁錦松的買菜籃比鉆戒更動人,伏明霞的包容比金牌更珍貴。

其實婚姻這回事,從來不是20歲配20歲才叫合適。有人20歲嫁給愛情,30歲分道揚鑣;有人 50歲遇到對的人,照樣能把日子過成詩。就像伏明霞外婆說的:"再有錢,不如對我家阿霞好。"
這話糙理不糙——年齡會老,錢會花光,但真心這東西,才是婚姻里的 "奧運金牌"。
最后想問:當年罵過他們的人,現在敢不敢出來道個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