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雖然持續了三年,可卻是在我軍歷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而這場戰爭中最關鍵的就是淮海戰役,就是這場戰役國民黨再無翻盤的可能。而且有人民的支持,我軍用六十萬打敗國軍的八十萬,贏得最后的勝利。
其實就軍事方面來看的話,六十萬對八十萬怎么說都是我軍實力弱一些,再加上國軍的武器裝備都很先進,如此對戰的話最后贏得勝利,我軍也不敢說有十足的把握。可事實證明,我軍創造了奇跡,還將國軍給打的抱頭鼠竄。
不過很多人覺得我軍能夠贏得勝利因素很多,而白崇禧為這場戰役做出的貢獻是比較大的,為啥這么說呢?因為當時白崇禧手里可是還有十萬兵馬,然而他卻堅決不愿意參加這場戰役,就算是蔣介石怎么威逼利誘,他都不松口,這到底是為啥呢?
要說淮海戰役得構想還是粟裕提出的,在我軍完成了濟南戰役后,他就制定好了我軍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他提出將黃百韜的部隊殲滅在小淮海,然后再從兩淮地區向大淮海發動進攻。換句話說,我軍集中主力消滅黃百韜,穩定戰局后就繼續指揮部隊向蘇北地區進軍,只要攻克下海州,就可以完成淮海戰役的最后目標了。
這場戰役是被分為三個部分的,而且在首個階段華野投入的兵力只有三十萬,黃百韜的部隊也不過四十萬,所以并沒有我們所知道的六十萬對八十萬的規模。而這樣的情況也說明粟裕最初只是一個想法,也沒有想到之后會有這么大規模的作戰。
而這也能夠理解,我軍想要拿下兩淮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握,至于負責該戰役得華野對收腹兩淮這件事也只是一個嘗試而已。至于粟裕為啥要首個解決黃百韜的部隊,也是因為該部隊是駐扎在魯南,這個區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對隴海線有很大的威脅,再就是華野想要向南邊推進變得沒有那么容易了。
如果不先解決該部隊,那我軍要向南進軍,就需要繞道而行,如此我軍也就很容易遭遇腹背受敵的境地。既然粟裕最初只是想指揮華野去打徐州的剿總,可為啥后續就變成了中野與華野聯合同華中的國民黨進行的決戰呢?
雖然粟裕最初就是這么制定的作戰計劃,可是從整個局勢來看的話,雙方作戰就很可能進入僵持的階段,然后就改變計劃引誘徐蚌的國軍部隊,將其殲滅。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役不僅引誘了徐蚌的國軍,就連華中剿總國軍也都引誘來了,所以國民黨的兵力達到了八十萬。
因為之前制定的計劃是讓華野對戰剿總,可是剿總卻也盯住了中野,從而讓這兩支部隊也加入了這場戰役,所以我軍最終的部隊人數是六十萬,敵人有八十萬,相差二十萬的兵力,也許不少人覺得只要是粟裕指揮,以少勝多還是可以贏得勝利的。
不過參與這場戰役的人就會知道,大規模作戰想要以少勝多比較難,首先就是部隊間的配合上很容易出現問題,再就是敵人投入的兵力有八十萬,而白崇禧卻也帶著十萬人馬在一旁觀戰。這對于我軍來說還是挺危險的,說不定白崇禧就可能帶著部隊加入了。
然而在華野在對黃百韜兵團發動進攻時,蔣介石就已經向白崇禧求助,可是白崇禧也只是將黃維兵團派出去營救,至于多的白崇禧卻沒有派出。假如白崇禧將自己的兵馬都派到戰場上,那么我軍同國軍也一定會陷入僵持,很難快速取勝。可是白崇禧卻沒有這么做,這也是因為蔣介石與白崇禧之間有很大矛盾,蔣介石讓白崇禧出兵還是命令口吻,自然不可能讓他心甘情愿的參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