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5年初,合肥一中負責人封安保在《上海教育》上的一篇關于高質量教育與高品質人才的文章中說,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這篇關于高中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引發了各界對合肥一中相關探索的高度關注。
據了解,合肥一中積極發揮科技創新活動的引領示范作用,學校機器人隊連續五次問鼎全國,連續五次赴美參加世錦賽,自2003年合肥市設立“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以來,全市100多名獲獎學生中有50多人來自合肥一中。學校著力構建了以培育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為目標的“學術課程”體系,包括物理工程類、生化環境類、人文社科類等課程,旨在為具有拔尖創新潛質的學生打開一扇扇親近基礎學科、深度了解科學技術的窗戶。
最引人注目的是該校關于拔尖創新人才教育模式的積極實踐。2020年4月,試點舉辦強基實驗班。2022年2月,根據高等學校和中學聯合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常態化、制度化重大戰略需求,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搭建跨學科、跨學段合作的新型高端育人平臺——“楊振寧班”。
實踐的背后是合肥一中“一核三軸”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支撐: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通過價值引領、機制貫通、課程奠基三個“軸心”的嚙合轉動,實現對具有拔尖創新潛質學生的培育和引領。
在價值引領方面,學校把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前提條件,通過“榜樣示范激勵、紅色基因傳承、課程思政建設”三個維度綜合推進,把樹立民族復興的理想信念融入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學校注重通過優秀校友的榜樣力量教育學生懷抱使命感投身科技學習中,學校利用渡江戰役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學黨史、知黨恩、跟黨走”紅色研學活動,用“音樂思政課”講述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建設到改革,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青春使命與擔當意識。
從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階段來看,高中在拔尖創新人才上屬于“早期培養”,基于高中學習時段特征,封安保介紹,學校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定位于奠基和助力,努力做好四“發”:發現潛質、發展潛能;引發興趣、激發志趣。學校一方面致力于做好面向初中教育銜接的“培”的引領工作,另一方面致力于建立面向大學教育的奠基與貫通的“養”的奠基機制。
合肥一中每年從生活指數、運動指數、心理指數、學習指數、參與指數、領導指數、創新指數七個維度形成《合肥一中學生發展指數》報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高度關注。學校還開放學校科創中心STEAM課程資源,接受初中生到學校實地參觀學習,與著名高校保持常態化密切聯系,打通與高校學習資源通道,學生通過申請進入相關大學與博士、碩士一同學習和研究,推薦參加中國科協“英才計劃”等青少年科研項目,幫助學生明確學業發展方向。
2020年以來,以創建“雙新”國家級示范校為契機,以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合肥一中開發了兼具廣度與深度、前瞻性與多元性的“基礎+特色”“自主+拓展”的學科拔尖課程體系,學校將學科課程價值定位于基于個性需求、開拓學科視野、提升思維能力與錘煉意志品質三個漸進維度,采取分科培訓、分層指導、分段授課的“三分”推進策略。
當下,合肥一中正在致力于搭建“中學+大學+學長”的三“學”智慧支撐學習平臺,“中學”——自身打造的學科名師教練團隊;“大學”——延聘國內著名高校專家學者組成“導師團”;“學長”——約請歷屆優秀校友組成“學長團”。同時將著力實現“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協同交融,注重人文教育在培育拔尖創新人才過程中的通識與奠基作用,培養“紅專并進”優秀學子。(瑤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