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
每年暑假,老師都要布置學生寫日記。
寫日記可以提高寫作水平。這是千真萬確的。但它的實現隱藏了很多前提。比如,你必須內心真誠,如果你把它當做交給別人的任務,隨隨便便寫一篇應付了事,寫100年,寫作水平也不會提高;比如,你必須謙虛,寫日記的同時必須閱讀,如果你只埋頭寫自己的日記,不去閱讀別人的日記或文章,寫100年,還是原地踏步。
“讀”與“寫”就像鳥兒的一對翅膀,看似彼此分離,實際上相傍相依。相傳韓愈在寫作前,總要高聲誦讀太史公的《史記》,等到心有所動,文氣奔涌,才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他知道,要用誦讀經典作品帶來的感受,激發自己的寫作靈感,讓自己找到言語表達的快速通道。
如何激發學生寫日記的熱情呢?今天,我們要向讀者們推薦趙冬俊老師的《你好,日記》,它絕對是你們暑假寫作路上的最佳伙伴。
《你好,日記》與那些枯燥乏味的寫作教材截然不同。翻開這本書,就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趣味與溫暖的寫作樂園。
趙冬俊老師憑借著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同學們寫作痛點的精準把握,將日記寫作的知識與技巧巧妙地融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實例中。
《你好,日記》以日記形式,展現一位語文老師與學生的校園日常。通過一篇篇緊密相關的師生日記,呈現班級里性格各異的學生形象以及日常趣事,日記時間從學生五年級開學起到學生畢業。
特級教師嚴伯春這樣評價這本書——“無論是《開學第一課》中絞盡腦汁記住一個個陌生姓名的忐忑,還是《不說再見》里對著花名冊,眼前的名字卻如跨越時空的微電影般鮮活,每一則日記都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那里有教育者的赤誠情懷,有教學相長的智慧火花,有同事情深的溫暖瞬間,更有與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冬俊的日記不僅是教育生活的忠實記錄,更像是一個個充滿詩意的‘美學事件’,構筑起教育理論的溫暖故鄉。”
這是一本“非虛構”校園生活集。全書編排體系是趙冬俊老師的日記在前,后面“鏈接”學生的相關日記,精選師生兩年中的日記佳作。這些文字彼此交融,互相映襯,妙趣橫生。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說:“ 拿到這本《你好,日記》,本想隨意讀個幾篇,余者掃一眼即可,結果一讀就讀進去了,讀得興致勃勃,拔不出眼睛。趙老師和學生的日記,交叉、互動、平行,跳宕起落,一幕幕鮮活的場景如在眼前。”
題詞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日記的素材無處不在,就藏在我們的暑假生活里。也許是你在清晨晨跑時,看到的那只在枝頭歡唱的小鳥;也許是午后和家人一起制作的一頓美味佳肴;又或許是傍晚和小伙伴們在公園玩鬧時的歡聲笑語。這些看似平常的瞬間,都能成為日記里的閃光點。比如,趙老師在書中記錄課堂上一只飛蛾闖入引起的小騷動,把原本可能被忽視的場景,描繪得妙趣橫生:
“崔庭瑀丟下《跟在李白身后》,猛地往后一縮,后背撞擊椅背,椅子震動后面書桌的聲響,特別清晰。他驚恐的神色里暗藏著一絲興奮,兩手隨意揮舞了幾下……”這短短幾句話,就把當時緊張又有趣的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示范,我們能學會如何捕捉生活細節,讓日記充滿生活的煙火氣 。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真實”“細膩”。
對學生而言,寫作最大的障礙是難以將眼前的生活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文字。他們對所見之物,匆匆一瞥,不能有效地觀察。很多時候,腦海中明明有千言萬語,落筆時卻總顯得蒼白空洞;觀察到生活中的動人瞬間,卻不知如何用恰當的細節讓場景“活”起來。而這本書恰恰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范本——作者用平實卻精準的筆觸,將平凡日常里的微妙情緒剝繭抽絲般緩緩鋪陳開來。每一段心理描寫都仿佛是從親身經歷中淬煉而出,每一處環境刻畫都能讓讀者身臨其境,這種“真實”與“細膩”的結合,不僅能幫助學生打破寫作時無話可說的困境,更能啟發他們學會用敏銳的目光捕捉生活細節,用真誠的態度記錄成長感悟,讓文字真正成為思想與情感的生動載體。
題詞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你好,日記》中,趙老師得到同事送的一根玉米,他這樣描寫——“這根玉米,大小如常,周身淡黃,玉米須多已摘除。玉米粒不大,像小孩子的牙,緊緊地偎在一起。玉米棒前端好些米粒還未成熟,中間一道淺痕,看起來像瞇著的小眼睛。這玉米應該很嫩。”接著,他將品嘗玉米的過程,慢慢還原出來——“我咬一口——奇怪,完全不似平常玉米的味道。幾乎不用細嚼,微甜的汁水便漫溢出來,分明是橘瓣入口的感覺。接二連三又咬幾口,這些玉米粒似乎有彈力,被牙齒碾破之后,發出“咝咝”細響,其中一粒居然蹦到地毯上。我吃東西向來文雅,忙撿起來。”
后來,他的學生沈晉霄得到同學送的一根糖葫蘆,他沒有急著吃,而是像趙老師那樣先“觀察”——“魏可燁和計涵希都大大方方地給了我一顆。仔細端詳起來——它們晶瑩剔透、富有光澤——這大概是一圈厚厚的、銀色糖衣的功勞。里面的山楂本是嬌羞的——紅作一團,裹上這件厚外套,就變成了另一種樣子,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了。山楂的橘紅,與糖衣的‘銀裝焦裹’融在一起,可以說是絕配。”
學會觀察,學會描寫,學生的日記自然真實又有文采。
寫日記,要精益求精,首先必須要有端正的寫作態度。比如,寫完日記,必須自己讀一讀。
平常,很多學生一旦完成習作,便迫不及待地交給老師,由老師評判優劣。顯然,他們沒有重視自己的“讀者身份”。其實,每位寫作的同學都是自己日記的第一讀者。要用欣賞的眼光,認真閱讀自己的文字,并劃下一兩處自己滿意的句子。如果沒有自己滿意的句子,應當有理由懷疑這樣的寫作態度。事實上,寫作態度端正的學生總是樂于發現、善于發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
題詞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當然,如果自己主動請別人讀一讀,請別人質疑或指點,那是最好不過的事了。在文字推敲中,最能提升一個人語言表達的精準度。
《你好,日記》中,“吳泊含有篇日記,寫的是每天負責接她的爺爺回老家,換班的媽媽‘業務不熟’,晚點了,害得她一陣苦等。”原文中有一句——“我開始漫無目的地尋找老媽,溜達了一圈連個影子都沒有看到。”
趙炳博質疑這句話。他說:“她的目的不就是尋找老媽嗎?怎么‘漫無目的’?”……
所以,別小看日記中一句話的修改,它鍛煉的是你的思維與表達。
著名作家周國平說:“日記是作家的搖籃。要成為一個夠格的作家,基本條件是有真情實感,并且善于用恰當的語言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在這方面,寫日記是最好的訓練,因為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一個人總不會把空洞虛假的東西獻給自己。”
趙冬俊老師是全國模范教師,2023年出版《身邊的植物朋友》,深受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喜愛。因為他就在蘇州,離書店很近,人特別好。
所以我們可以請老師為每一本書簽名并隨機題詞。期待讀者們翻開這本《你好,日記》。讓我們以《你好,日記》為引,拿起筆,記錄生活,抒發情感,提升寫作。
相信在這本書的陪伴下,你們的暑假會變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作文水平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質的飛躍。別再猶豫,快來開啟這場與日記的美好邂逅吧!
為了讓大家能感受到這本書的魅力,我們節選了本書里的兩篇日記以饗讀者。
日記兩則
放學“抱佛腳”
——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晴
期末考試前,免不了要“抱佛腳”。學生如此,老師也如此。
我的“佛”是具體的——小沈、小丁還有小徐。其中兩位慈眉善目,很是配合;只有小沈時不時說一句“討厭”!不過,他胖嘟嘟的圓臉顯現不出“猙獰”,那聲音也是輕輕柔柔,撒嬌一般,算得上和善!哈,他就那樣,一副不情不愿的樣子。我一笑了之,溫和而堅定地留他下來。
放學后,我跟幾位家長招呼一聲,帶他們到我辦公室——那里空調一直開著,比教室里暖和。我先打開柜子,每人發一袋“黃金芝士味的薄脆餅干”:“來,先補充一下能量吧!”小丁、小徐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饋贈。小沈喜歡唱“反調”:“我不要,我的胃好著呢!”雖是拒絕,語氣卻是愉快的。不過,他那圓圓的身子,壯實得很,“努力學習”就當“減肥”吧!
我取出古詩詞的專項復習卷,勾出幾條基礎題,請他們再做一遍。留他們下來“開小灶”,其實沒有什么“高尖端”的內容,也就是訂正好他們做錯的題,不要一錯再錯,重蹈覆轍。
小徐做得最快,正確率也高。小丁背誦有點卡,寫一會停一會。我讓她當我面背誦,稍一提示,她也能完整背出。很快,她們倆完成既定任務,先走了。辦公室里只剩下小沈一個人,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安靜。字工整多了,效率也高多了。一看時間,快六點了。他外婆還在門口候著。趕緊走。
送他到門口,經過兩湖書院,暮色漸濃,圖書館前烏桕枝頭的果子,蛻了殼,露出雪白的子,在燈光下,恍若懸浮,疏密正宜。我提醒小沈:“看,烏桕,多漂亮。果子比花還好看!”小沈仰起頭,盯著烏桕,問:“就是魯迅《好的故事》里說的烏桕嗎?”
我說:“對。它的葉子也很特別……”
邊走邊聊,很快,我們到了校門口,我已經看見他那穿著粉色羽絨服的圓臉妹妹了。他外婆仍站在東門角落。送出小沈,小沈外婆并不急著走,而是看著我,帶著一絲歉意,說:“當誤老師工夫了(耽誤老師時間了)!”
那是一句方言,但我能聽懂。
回到辦公室,我的肚子也有點餓了。顯然,我的胃不及小沈。取出芝麻糊,泡一包,墊個肚子。真香!
鏈接——沈晉霄日記
糖葫蘆
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魏可燁、計涵希等人人手一個糖葫蘆,便“厚臉皮”想去要一顆糖球。
魏可燁和計涵希都大大方方地給了我一顆。仔細端詳起來——它們晶瑩剔透、富有光澤——這大概是一圈厚厚的、銀色糖衣的功勞。里面的山楂本是嬌羞的——紅作一團,裹上這件厚外套,就變成了另一種樣子,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了。山楂的橘紅,與糖衣的“銀裝焦裹”融在一起,可以說是絕配。
不僅顏色上“絕配”,它的味道也“絕配”。
把這顆糖球捧在手心,手黏黏的;干脆含在嘴里,嘴甜甜的。趁擦拭手的工夫,糖衣自己化了,化作糖水,山楂的酸也顯露出來。酸酸甜甜。
記得小時候七八歲,沒吃過幾次糖葫蘆,因此把糖葫蘆定義成了“山珍海味”。可是,每逢遇到賣糖葫蘆的,媽媽總是說不衛生,不給買。漸漸地,我便淡忘了它,即使再遇到,也就過去了,不會停下。到今天,我才真正意義上嘗到糖葫蘆的味道,即使它再廉價、再平常、再不稀罕,對我來說卻是童年的遺憾,是童年這張拼圖上缺失的一角。
小小的一顆糖葫蘆,又能包含著什么呢?
——它小到能包含我的童年。
題詞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