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長說了什么,馮德萊恩聽了以后像變了一個人?為何她會有如此大的態度轉變?
近日,中歐關系再度成為焦點,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今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以及聯合國成立80周年。在如此重大的年份,全球目光自然聚焦在中歐身上。王毅外長強調,中歐作為兩大文明和力量,需要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中加強溝通,增進互信。這不是空話,而是一種必要的戰略姿態。
王毅表示:“在即將到來的中歐領導人峰會上,我們期待總結過去50年的合作經驗,并規劃未來半世紀的對話與合作?!?/strong>在這里,他清晰地傳遞出中方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決心,強調雙方應該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
對此,馮德萊恩的表態耐人尋味,她強調,中歐即將舉行的領導人會晤,是慶祝建交50周年的最佳時機,并期待深入溝通。
(馮德萊恩對華說起好話)
這樣的講話讓人聯想到,不到一個月前,她在G7峰會上對中國的嚴厲批評:指責中國不遵守全球貿易規則,武器化稀土資源,將過剩產能轉移至全球市場。
這種180度的態度轉變究竟為何?
有分析指出,這可能是“美國因素”作祟。馮德萊恩以前的強硬言辭可能更多是為了迎合美國,但如今全球局勢變化,美國的經濟制裁和關稅戰讓其盟友紛紛叫苦不迭。某種程度上,這種態度的轉變不僅反映了歐盟對內部分裂狀態的無奈,更是其在國際關系棋盤上的一種戰略調整。
(馮德萊恩和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
尤其是近日中美就經貿問題的談判,已經取得了進展,所以能看到的是,馮德萊恩也馬上對中國說起了好話,畢竟不久后,她還要前往中國進行訪問,如果這個時候還要保持曾經的對華強硬態度,那中方自然是不會給歐盟好臉色的。
針對馮德萊恩此前的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直接反駁,稱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來自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勞動力優化,而非所謂的政府補貼。這里面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訊息:中國并不害怕這些指責,因為中國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
進一步分析,這種自信源于幾方面:首先,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使得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關鍵位置,無論是稀土資源還是高科技產業鏈,“一禁皆損”的威懾力使得任何國家在規劃對華政策時,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其次,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事務、特別是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積極參與,也增強了國際聲望。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歐盟可謂進退兩難。曾幾何時,歐盟在巔峰狀態下,甚至可以平衡美國的霸權,但現階段其內部問題不斷,外部壓力增加,讓歐盟在中美之間的選擇更加困難。特朗普上臺后,施展的貿易壁壘措施,以及此前拜登時代的“對華圍堵”戰術,都讓歐盟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
想當初,馮德萊恩在拜登時代的那些動作,如今看來卻讓歐盟自身受了不少損失。尤其在面對新的關稅戰時,那些還在想著和中國加強合作的歐盟成員國,自然對這樣的不作為深感不滿。
(拜登時代,歐盟的對華態度就搖擺不定)
面對復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中歐應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首先,兩者都有必要明確:在全球問題上,團結遠比對抗更重要。不管是氣候變化、貿易規則、還是人道危機,只有共同制定規則,共同承擔責任,才能達成共同目標。
其次,中歐之間需要找準新的合作領域。隨著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新興科技,如人工智能、綠色能源或許就是突破口。雙方可以在這些領域加強合作,以技術引領全球。此外,中歐還有機會通過“一帶一路”等跨國項目深化互聯互通,為全球發展注入新動能。
總的來說,馮德萊恩對中國訪問前的言辭轉變,不僅僅是對中歐關系的重新審視,更是針對整個國際格局的重新應變。一方面,中歐都希望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和主導權;另一方面,也都應該明白,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中,任何孤立和對峙都可能成為雙刃劍。所以再次希望,未來的中歐關系,將找到一條真正適合彼此的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