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德新社稱,北京希望與布魯塞爾保持溫和的對話基調和積極的氛圍。與此同時,雙方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中國強化管控稀土出口等議題方面存在分歧。《歐洲時報》引述法國前外長魏德林的話說,目前歐盟被與美國政府之間的角力所震動,因此在面向中國時也開啟“自我保護模式”。但就中歐之間的談判與對話,他認為雙方總會找到共識,自己對此保持樂觀態度。
王毅強調,中方一貫支持歐洲一體化,支持歐盟增強戰略自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希望歐方也能以實際行動尊重中方核心利益。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聯合國2758號決議早已從事實和法理上徹底解決了包括臺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希望歐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卡拉斯表示,歐盟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愿同中方籌備好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通過坦誠溝通,增進相互了解,發展更具建設性的歐中關系,開展更為均衡、公平的經貿合作。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資料圖)
此外,在會談期間,歐盟對中國提了3個要求:1.歐盟要求中國立即停止對俄軍工的所有援助,并警告稱:如果中國再支持俄羅斯,歐洲將受到嚴重威脅。2.歐盟要求中國,結束對稀土的所有出口限制,并稱:中國這么做讓歐洲企業面臨著嚴峻的風險。3.歐盟要求中國,拿出可行方案出來,重塑中歐貿易關系。除了以上3點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是會談前一名歐盟官員提到的。該官員稱:“因為中國是伊朗石油最大的買家,所以歐盟希望中國能施壓伊朗,讓他們趕緊簽核協議。”
歐洲安全問題的本質還是地緣問題,以及北約作為美西方口中跨大西洋“共同防御基石”,卻不安分防御反而不斷外擴的原因。所以王毅外長表示:歐洲面臨的挑戰,縱觀歷史和未來都不是源自中國。此外,王毅外長說:中歐不能因為有分歧就尋求對抗,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對方為對手。其實就是告訴歐盟不是中國不愿意放開稀土,更不是中國不愿意提供合作方案,更核心的問題在于歐洲怎么想怎么做。既然中國無意與歐盟產生摩擦,那么也得歐盟先放下對華成見才能有下一步動作才是。
歐盟(資料圖)
歐盟要求中國利用“伊朗石油買家”身份施壓德黑蘭核問題,卻對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的行為緘口不言。不敢直面美以霸權,卻將壓力轉嫁中國,企圖用“第三方責任”掩蓋自身外交無能。 王毅外長強調:中歐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為對手,不能由于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支持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反對單邊制裁。而作為伊朗最大貿易伙伴之一,中國的影響力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而非歐盟期待的“施壓工具”。
中國商務部宣布:自7月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不銹鋼鋼坯等產品繼續征收反傾銷稅,期限五年。其中歐盟公司稅率最高,達43.0%。這一記關稅重拳,與歐盟的“恐懼”形成了戲劇性對沖。一邊在G7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著磁鐵道具指責中國“武器化關鍵原材料”,推動限制中國醫療設備參與歐盟采購;另一邊又因自家車企產線停擺、導彈零件斷供,低聲下氣求稀土。這種“既要卡你脖子,又要你救命”的雙標邏輯,連《華爾街日報》都嘲諷為“戰略精神分裂”。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資料圖)
中美關稅戰才爆發的時候,歐盟一度有僥幸心理,覺得自己可以靠關稅為切入點,在涉華議題上與美國進行協調,聯手對中國施壓。后來的發展卻出乎歐盟預料,中國采取強力反制措施以后,反而是最先與美國談判解決貿易問題的國家。偌大一個歐盟,卻處處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在涉華議題上姿態反復,一會突出合作,一會渲染對抗,也是因為在“戰略自主”和“懼怕美國”兩種心態之間搖擺。而搖擺的后果,就是歐盟找不到自身定位,逐漸迷失在日益復雜的國際格局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