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初,國共第一次合作(1923-1927年)的時候,確實如你所說,毛澤東在國民黨眼里的“含金量”一度比蔣介石高,而蔣介石在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圈子里也比毛澤東更吃香。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為了聯合共產黨、推動北伐,搞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毛澤東那時候雖然在中共內部不算最頂尖的大佬,但在農民運動和宣傳工作上特別有想法。
他憑著組織能力和宣傳才華,在國民黨一大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還當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這可是個肥差!宣傳部負責對外宣傳、組織輿論,地位相當重要。毛在上海搞工人運動、在湖南搞農民運動,風生水起,孫中山和國民黨高層對他印象不錯,覺得這小伙子是個干實事的人才。
反觀蔣介石,1924年他在國民黨一大的地位確實有點“邊緣”。他當時剛從蘇聯考察回來,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沒多久,雖然有點軍事實力,但在國民黨內部的政治地位遠不如廖仲愷、胡漢民這些元老。他在一大上只有**旁聽資格**,連正式代表都不是,影響力跟毛澤東比差了一截。國民黨高層看毛,是個能干的“革命先鋒”;看蔣,就是個有點軍事背景的“后起之秀”。
但在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圈子里,蔣介石的地位可比毛澤東高多了!1923年,蔣介石被孫中山派去蘇聯考察軍事,混了個**共產國際名譽主席**的頭銜,妥妥的“國際友人”。蘇聯人當時覺得蔣是個有潛力的軍事實干家,愿意拉攏他。畢竟,蔣在黃埔軍校當校長,手握軍權,又是孫中山的親信,未來可能是個大人物。共產國際對蔣寄予厚望,甚至比對中共自己的領導人還上心。
而毛澤東呢?1920年代初,他在中共內部的地位其實沒那么高。他主要在湖南搞農民運動,當了個中共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聽起來挺厲害,但其實就是共產國際下屬的一個小分支的負責人。中共當時受共產國際指揮,領導層里李大釗、陳獨秀、王明這些“城市派”更得蘇聯信任,毛澤東的“農村路線”還被認為是“偏門”。甚至在1925年,毛因為太強調農民運動,還被黨內排擠,差點邊緣化。
這就形成了個有趣的“錯位”:國民黨覺得毛澤東比蔣介石更“香”,而共產國際和中共高層覺得蔣介石比毛澤東更“有前途”。這不就是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嗎?
到1930年代,毛在中共內部地位飆升,遵義會議后成了實際領袖;而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穩坐頭把交椅。兩人從“墻外香”變成了“死對頭”,國共內戰、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毛蔣的對決貫穿了中國現代史。誰能想到,1924年那個在國民黨一大上“旁聽”的蔣介石,和那個被共產國際邊緣化的毛澤東,后來會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兩位巨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