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報》呼吁恢復 “同志” 稱呼的話題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調侃:“建議直接給我發套中山裝,再配個紅袖章”。
作為一名觀察社會變遷的自媒體人,我想從三個維度聊聊這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 為什么 “同志” 稱呼在 2025 年的今天,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一、稱呼變遷:從革命符號到時代化石
“同志” 一詞誕生于民族存亡的特殊年代,孫中山那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曾讓無數熱血青年熱淚盈眶。
在那個全民抗爭的年代,“同志” 代表著平等、理想與共同使命,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精神紐帶。
但時過境遷,當我們走進 21 世紀的寫字樓,看到程序員們互相喊 “老鐵”、“小姐姐”,創業者們張口閉口 “X 總”、“大咖”,就會明白:稱呼從來不是孤立的語言符號,而是社會關系的晴雨表。
現代社會的職業細分已達數千種,從區塊鏈工程師到漢服設計師,從電競教練到寵物殯葬師,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亞文化語言體系。
在這樣的多元化格局下,強行用一個統一的稱呼去框定所有社會關系,無異于給智能手機裝 BP 機的天線 —— 既不實用,也不協調。
二、體制內外:稱呼的現實撕裂
有趣的是,《人民日報》的呼吁恰好暴露了一個認知盲區:在體制內,“同志” 早已不是主流稱呼。
某縣委辦科員私下透露:“我們私下都喊‘張局’、‘李科’,連新來的實習生都知道‘王主任’比‘王同志’更得體?!?這種現象背后,是職場倫理的微妙變化。
在市場化程度高的互聯網企業,“去頭銜化” 成為趨勢,阿里的 “花名文化”、字節的 “直接叫我名字”,本質上是用扁平化稱呼消解權力距離。
而在體制內,職務稱呼既是禮儀規范,也是工作需要 —— 試想一下,當你在政務大廳喊 “同志”,可能會有三個人同時抬頭,而喊 “王科長” 則能精準定位。這種稱呼差異,恰恰是不同場域運行規則的自然流露。
三、代際鴻溝:Z 時代的語言革命
00 后職場新人的聊天記錄里,“小哥哥”、“小姐姐” 取代了 “師傅”、“老師”,“寶子”、“家人們” 成為高頻詞。
這種語言嬗變背后,是年輕一代對傳統等級秩序的解構。某高校社會學教授指出:“Z 時代更傾向于用親昵化、去權威化的稱呼建立情感聯結,這與他們追求平等、多元的價值觀一脈相承?!?/p>
更值得關注的是,“同志” 一詞在 LGBTQ + 群體中的特殊含義,使得這個稱呼在年輕群體中產生了語義混淆。某短視頻平臺調研顯示,95 后用戶聽到 “同志” 時,第一反應關聯到性少數群體的比例高達 63%。這種語義漂移,讓官方呼吁的 “同志” 與民間認知產生了巨大鴻溝。
四、制度先行:稱呼變革的底層邏輯
上世紀 80 年代,深圳蛇口工業區取消 “同志” 稱呼,推行 “先生 / 小姐”,引發全國震動。
如今看來,這正是改革開放后社會關系重構的縮影。當我們在餐廳喊 “服務員” 而非 “同志”,在醫院喊 “醫生” 而非 “大夫”,這些細微變化背后,是職業專業化、社會契約化的必然結果。
真正的稱呼變革,從來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社會結構變遷的自然產物。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所言:“語言是資本,是權力關系的再現。”
當我們的社會治理更注重法治化、專業化,當人際關系更強調契約精神而非身份依附,稱呼的演變自會水到渠成。
結語:讓稱呼回歸自然
從 “老爺” 到 “先生”,從 “同志” 到 “親”,稱呼的變遷史就是一部鮮活的社會進化史。在這個價值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與其糾結于某個特定稱呼的存廢,不如尊重語言發展的內在規律。
畢竟,當我們在菜市場喊 “老板” 能換來更實惠的價格,在直播間喊 “家人們” 能收獲更多點贊,這些自發形成的稱呼生態,才是最真實的社會鏡象。
或許,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稱呼本身,而是那些試圖用語言規訓社會的陳舊思維。當制度建設跟上時代步伐,當社會關系回歸平等本質,稱呼的問題,終將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消解。這,或許才是對 “同志” 精神最深刻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