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導彈襲擊再次將中東局勢推向懸崖邊緣。盡管伊朗與以色列剛剛簽署停火協議不久,以色列本土卻再度陷入空襲驚魂。
這一次,襲擊的不是伊朗,而是其盟友胡塞武裝——這個常被視為“拖鞋軍”的也門民兵組織,向以色列發射了多枚無人機和高超音速導彈,其中一枚命中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
盡管以色列宣稱成功攔截了來襲導彈,但連續響起的防空警報與數以千計市民逃入掩體的畫面,已經說明一切。
胡塞和伊朗的行動
胡塞武裝的軍事能力遠超外界傳統印象。
他們不僅具備千公里以上的打擊范圍,還在使用伊朗提供的中程導彈與無人機裝備的同時,開發出自己的導彈型號。
以色列防空體系雖號稱全球最先進,卻在面對高超音速導彈時屢屢吃癟。從“鐵穹”到“大衛彈弓”,以軍建立的多層防空網被現實擊穿,這給特拉維夫的戰略安全帶來了巨大陰影。
更棘手的是,以色列幾乎無法對胡塞進行有效反制。
一方面也門距離遙遠,胡塞據點遍布山區,空襲成本極高、收益極低;另一方面,以色列陷入加沙戰事泥潭,根本抽不出地面部隊介入紅海方向戰場。
可以說,這是一場成本不對稱、方向受限、戰術無解的“代理人戰爭”。而胡塞武裝正是伊朗在當前戰略收縮狀態下的一種“替身延伸”。
伊朗雖表面停火,但絕未真正偃旗息鼓。
在遭受以色列一系列打擊后,德黑蘭顯然“吸取了教訓”,迅速啟動空軍重建計劃。
據外媒披露,伊朗不僅放棄了因俄烏戰爭而延遲交付的蘇-35計劃,還積極與中方磋商購買殲-10CE戰機的可能性,數量可能高達400架。
這一計劃若落地,不僅將徹底改寫伊朗空軍的現代化進程,也意味著中國將首次大規模向伊朗輸出核心空中作戰平臺。
伊朗方面的動機非常明確。
在當前美以聯手圍堵的格局下,依靠老舊的米格-29、F-14和“虎”式戰機根本無法應對F-35的隱身打擊。
從戰損數字到攔截率低下,伊朗亟需一場全面換血。
而殲-10CE恰好填補了其在中檔戰機上的結構性空缺,具有隱身兼容性和多用途攻擊能力,且具備較高性價比,是可控可批量交付的現實選項。
不過,這場軍購計劃也面臨多重阻力。
首先是支付方式——伊朗歷史上曾希望以石油置換武器,但在中國嚴格審慎的軍售政策面前,這種模式并不受歡迎;
其次是外交風險——中方一貫秉持中立原則,在中東采取平衡政策,不愿輕易打破地區軍力均衡,以避免引發地區國家集體反彈;
再者,伊朗想一口氣采購400架戰機在能力和基礎設施上也缺乏現實支撐,多數觀察家認為其首批最多只可能獲得24到36架。
戰爭隨時重啟
與此同時,面對來自胡塞的導彈襲擊以及伊朗意圖再度壯大空軍的信號,以色列開始在外交上展開雙重行動。
一方面,內塔尼亞胡宣布緊急訪美,尋求特朗普在軍援和外交上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則直接對中國“喊話”。
以色列駐華總領事罕見高調發言,聲稱中國是唯一有能力“遏制”伊朗的國家,并暗示中國應中斷從伊朗進口石油,否則等于“為敵輸血”。
這種要求顯然難以被中國接受。
北京方面迅速回應,堅持伊核問題應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并重申不承認單邊制裁,能源合作也必須依法依規進行。
中國目前在中東構建的是一種跨區域、跨宗教、跨政治體系的戰略均衡結構,既不愿被卷入伊以沖突,也不可能因一國壓力而犧牲與另一國的長期合作。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于7月1日宣布暫停對烏克蘭的部分軍事援助,并將原本為基輔準備的價值5.1億美元的武器系統轉移至以色列。
五角大樓透露,這批援助重點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和精確打擊武器。顯然,在特朗普的外交賬本中,以色列的“收益率”此刻高于烏克蘭。
不僅如此,特朗普還借機推動以色列接受了一份60天的“停火協議”。但不少分析認為,這項協議更像是戰略暫歇,而非真正妥協。
對于內塔尼亞胡而言,這段“平靜期”能讓其修復防線、補充軍備、緩解國內抗議,也可能有助于轉移司法追責的壓力。
而對特朗普來說,一份短期“和平協議”恰可被包裝為外交成就,服務于其國內競選需要。
但這場“暫時停火”并未讓地區局勢真正緩和。
胡塞方面已經明確表態,只要加沙戰事未止、封鎖未解,其攻擊行動將持續進行。
加上伊朗核設施疑似重建、海灣水域出現水雷布防跡象、福爾多基地持續有施工活動,整個中東隨時可能重新燃起戰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