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了我的事業,我為了中國能獨立幸福,為人類自由平等而斗爭。這一偉大的革命事業,不是短期內可以成功的,定要經過很長的極艱苦的工作。要有很殘酷的流血過程……我對于家里的一切,再不可能顧到絲毫了。一切望小弟弟擔貸了吧。”——這是一封珍藏在寶山區檔案館中的抗日戰士家書,寫于1941年。雖然,紙張早已發黃,信紙的邊緣也有些許破損,墨色更在時光荏苒中逐漸淡去,然而,見字如面,每一個讀到此信的后人,卻都能真切感受到寫信人楊勇偉鐫刻在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在上海的一些檔案館中,還珍藏著一些這樣的戰士信件和家書,感人肺腑,又激勵人心,讓人們感受到,正是這樣不屈的精神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楊勇偉早期照片(寶山區檔案館提供,下同)
“一枝梅”的戰時家書
上面這封家書的寫信人是楊勇偉,是寶山區顧村鎮楊家堰人。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楊勇偉的老家正好位于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上海的必經之路,楊家堰也難逃成為戰場的厄運,席卷到戰爭硝煙中。楊勇偉跟著父母和全家老小一共19口人,一起加入到逃難的茫茫人群中。途中,由于遭到日本人飛機的狂轟濫炸,竟有8人喪生。在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后,民族大義和國仇家恨在楊勇偉心中埋下了投身抗戰的種子。
逃難之初,楊勇偉一家被沖散到三個不同的難民營艱難度日。后來,因為上過私塾,讀過幾年書,楊勇偉開始到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貨公司皮件柜臺做學徒,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晚上,他到夜校讀書,參加過表演藝術方面的培訓,這為他日后在與敵人斗爭中擅長化妝偵察等技術積累了經驗。在這一時期,楊勇偉開始接觸中國共產黨的進步思想,并追隨中國共產黨的腳步,投身革命事業。
楊勇偉1941年寫給父母的信。
1938年5月22日,黨中央指示當時地處上海的江蘇省委,在上海組織一批進步青年,前往當時屬于江蘇省的崇明島等日偽軍力量相對薄弱的“白區”,充實抗日武裝力量。在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楊勇偉于1940年的一天夜里前往崇明島參加崇明抗日游擊總隊,在游擊總隊特務中隊7班擔任班長,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著名的“黃橋戰役”,還擔任過南通政治保衛隊(又叫“短槍隊”)隊長。在反“清鄉”斗爭中,短槍隊每次除掉鬼子或漢奸后,都會在戰場留下“來無影去無蹤,飛檐走壁一枝梅”的傳單,以至于當地日偽軍一聽到“一枝梅”便膽戰心驚,由此“一枝梅”成了楊勇偉的美稱。
1941年,楊勇偉提筆給父母寫了這封信,信中的“我為了我的事業,我為了中國能獨立幸福,為人類自由平等而斗爭”宣言,正是他畢生的信仰和奮斗的目標。他用自己英勇、無私、忠誠的革命戰斗生涯,為這一封共產黨員的戰時家書,染上了一層永不褪色的紅色光輝。
2017年后,經寶山區檔案局(館)積極走訪聯系,楊勇偉的兒子楊曉偉將父親留下的數百件書信、手稿、照片、實物、證章等捐贈給寶山檔案館。楊曉偉回憶說,父親生前一直說一句話:“我只是幸存者,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犧牲的烈士!”正是抱著弘揚英雄精神的初衷,楊曉偉捐出這些珍貴檔案,希望更好地激勵后人。
張崇逸早期照片(閔行區檔案館提供,下同)
22歲的青春定格在紅色家書
在閔行區檔案館,也珍藏一封彌足珍貴的紅色家書,寫信人是年僅22歲就犧牲在日軍鐵蹄下的浦東籍烈士張崇逸,直到他犧牲時,家人也不知他的真實身份,然而,余姚當地的老百姓永遠不會忘記他,為他以及一起犧牲的戰友建了一座“新四軍十二烈士之墓”,永遠緬懷烈士們的英靈。
張崇逸自16歲起在周浦郵局當郵差。1942年夏天,因遭受日偽軍的欺辱,他毅然投奔新四軍淞滬游擊隊第5支隊,不久,渡海轉戰到浙東三北地區,參加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擔任文化教員。1943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轉戰中,他經常給家人寫信,雖然戰斗十分危險,他生怕父母擔憂,更不能暴露部隊行蹤,所以只能掩藏行蹤,讓父母家人不要掛念。“弟弟現在不知怎樣?還望不要讓他闖蕩,要力求上進為是。希望母親時常告訴他,叫他努力學習,做個好青年,不要學那些腐化的壞習慣”“兒在外一切如常,請勿掛念”……
張崇逸寫給母親的信。
張崇逸一直盼望著抗戰勝利與家人團聚,遺憾的是,他卻倒在了抗戰勝利之際。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7日,新四軍三支隊在浙江余姚警戒時遭遇向杭州集合的日軍,為掩護前方大部隊通過杭甬公路,三支隊果斷向日軍發動攻擊,激戰一小時,日軍傷亡慘重,而身為指導員的張崇逸也與11名戰友從此長眠在了異鄉,其中10人甚至至今不知姓名。
80年過去了,烈士的音容笑貌定格在了22歲的年華,也定格在了紅色家書中。2023年,這封家書經由閔行烈士陵園交由閔行檔案館修復和保存,不僅有了更好的長期保存條件,更與館藏已有的革命文獻、戰役史料等紅色檔案資源形成補充和呼應,從家庭、個人情感等微觀視角豐富對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進程的記錄,為研究者構建更立體、全面的歷史圖景,使紅色歷史檔案資源的內涵得到深度拓展。
原標題:《他是“一枝梅”,曾讓日偽軍聞風喪膽——讀家書重溫抗戰老兵家國情》
欄目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孫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