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西安事變,中央還有一個殺手锏。”
徐向前元帥晚年回憶西安事變時,曾說過這樣的話。
在他的回憶錄《歷史的回顧》里,詳細介紹了西安事變發生前,我黨我軍為了擺脫長征之后的困境,重新制定了新的計劃,準備進行第二次長征。
(徐向前)
后來,由于大環境發生了變化,西安事變實現了國共共同抗日,原來制定的計劃作廢。
中央為什么決定進行第二次長征?哪些現實因素推動了西安事變的發生?
一、紅軍在陜北陷入困境,計劃“第二次長征”
紅軍于1936年在陜北勝利會師,對我黨和紅軍來說,是迎接新希望的開始。
事實恰恰相反,很快面臨著意料之外的挑戰。
首先面臨的是補給問題。
物資匱乏,糧食短缺,紅軍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即便是我軍響應中央號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陜北貧瘠的土地,也很難養活數萬人。
此外,華北事變之后,日軍在我國的侵略行為進一步加速,紅軍依舊是他們重點打擊的對象。
而此時的蔣介石,心思并沒有放在抗日上,而是打算趁火打劫,收編紅軍。
(蔣介石)
蔣介石與蘇聯搞好關系,計劃聯手蘇聯,一起牽制日軍。
蘇聯從中斡旋,蔣介石與我黨的關系曾出現過短暫的緩和,先后在莫斯科、上海和南京等地與中共商議軍隊整編,一起抗日的事情。
他打著合作抗日的旗號,與中共代表談判,實際上的目的是要收編紅軍、消滅紅軍。
我黨愿意與國民黨談判,而在談判過程中,國民黨方面卻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
陳立夫在與中共代表潘漢年談判時,提出要求紅軍要配合蔣介石的調遣,執行蔣制定的軍事行動。
陳立夫認為,為了便于作戰指揮,中共要取消政權和對軍隊的指揮權,紅軍只留三千人,師以上級別的將領服從安排出國考察。
此外,陳立夫還提出必須要讓周恩來前去上海跟國民黨進行談判,否則談判終止。
(陳立夫)
陳立夫及國民黨代表提出的各種無理要求,均被潘漢年等中共代表嚴詞拒絕了。
經過這次談判,我黨再次意識到,聯合抗日,很難很實現。
國民黨抗日態度不明確,我黨為了在西北形成抗日局面,制定了寧夏計劃。
計劃的大致構想是,打通與蘇聯之間的聯系,便于就近獲取蘇聯軍隊的支持。
一方面,可以抗擊西北的日軍,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鞏固我黨在西北地區建立的根據地。
寧夏計劃還未實施,紅軍在大西北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了。
蔣介石調兵遣將,對大西北進行了重新布局。
大西北除了有“西北王”胡宗南率領的國民黨嫡系部隊,還有毛炳文第37軍、陸軍上校王均第2軍。
為了徹底消滅紅軍,杜聿明和關麟征也率領大軍趕來,控制了西安到蘭州一帶的交通。
(杜聿明)
關麟征率領的國民黨中央軍,突襲了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被打散了,分成東西兩個部。
其中,徐向前和陳昌浩立即改變先前的作戰計劃,帶領河西的紅軍,改編為西路軍,與國民黨的軍隊作戰。
位于河東的紅軍,處境也不是很好,被國民黨的軍隊擠壓到了陜西的西北部和山西南部的運城一帶。
國民黨的軍隊占領了大西北的關鍵作戰地區,要想再次擺脫國民黨的勢力,中央決定紅軍再次長征。
徐向前在《歷史的回顧》中寫到,陜北紅軍處境異常艱難,中央放棄寧夏計劃,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第二次長征計劃。
(徐向前)
計劃紅軍首先占領甘肅東部的合水、寧縣等地,接著穿過陜西,渡過黃河,之后,甩開國民黨、日軍等阻力,前往皖魯;
再次南下,到鄂豫皖地區;接著往西北方向的豫陜鄂交界地,最后到達大西北。
這個長征計劃,是從大西北出發,繞一圈之后,再回到大西北。
與之前那次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相比,則更為艱難,深入了國民黨、晉軍還有日軍的腹地,每走一步都要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殺。
二、山城堡戰役,加劇張學良抗日決心
第二次長征計劃沒有實施,主要是局勢發生了變化。
國民黨軍隊越來越猛烈的攻勢,尤其是胡宗南的軍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紅軍的生存。
1936年11月,胡宗南部的78師輕敵冒進山城堡地區。
朱德派出一部分軍隊,牽制國民黨的軍隊,同時,與東北軍取得聯系。
(朱德)
東北軍第67軍,在張學良的指示下,按兵不動,為紅軍全力以赴反擊胡宗南部創造了條件。
彭德懷作為前敵總指揮,率部從東、南、北,這三個方向進入山城堡,成功殲滅了國民黨78師。
這場戰役持續6天,規模不大,可是意義重大。
此戰不僅打擊了國民黨在大西北的勢力,為紅軍贏得了喘息機會,同時,也暴露了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并未如外界看到的那樣親如兄弟。
在戰役打響期間,胡宗南率部積極追擊紅軍,同時他還想拉著東北軍王以哲部跟著他一起參戰。
不過,王以哲只聽從張學良的指揮,找各種理由,搪塞胡宗南。
后來,胡宗南被困在了山城堡,向王以哲發出求救,他也是找理由拒絕幫助胡宗南。
直到蔣介石親自下令,王以哲不想給張學良添麻煩,被迫出兵,行軍速度很慢,走走停停。他還沒趕到,戰爭已經結束了。
戰后,蔣介石大發雷霆,批評王以哲和張學良,要求東北軍去迎戰紅軍。
王以哲再次被迫帶著67軍出征,途中,他受不了蔣介石頻繁電令,直接下令將電臺關閉,導致氣急敗壞的蔣介石只好通過空投的方式,向他下達軍令。
王以哲敢違背蔣介石,離不開張學良的支持。
我黨曾私下與張學良多次進行溝通,希望東北軍與紅軍盡可能團結國民黨軍隊,一起建立大西北抗日統一戰線,可是,國民黨眼里始終容不下紅軍。
網圖
因此,我黨為了保存實力,決定第二次長征,并把這個計劃告知了張學良。
張學良當時以自己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了解,建議紅軍繼續暫留在原地,再熬一兩個月,等待西北局勢變動。
中央接受了張學良的建議,推遲長征計劃,命令李富春等人軍糧,以確保位于河東的紅軍熬過等待期。
(李富春)
因此,在整個山城堡戰役期間,王以哲始終反抗國民黨的指揮,甚至非常期待張學良曾跟他說過的,“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只有扣蔣、‘逼蔣抗日’一條路”這個計劃早一點實現。
三、西安事變,帶來一系列的轉變
這年12月12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國民黨積極抗日。
事變推動了國民黨與我黨合作抗日的積極性。
1937年2月,我黨公開向國民黨致電,提出了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表達了我黨愿意合作抗日的誠意。
7個月后,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布了回復中共的回電內容,標志著國共合作抗日正式開始。
(網圖)
紅軍不必再次進行二次長征,可以繼續留在陜北,同年8月,接受改編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
10月,一直在南方打游擊的隊伍被改編為新四軍,也投入到抗日戰爭中來。
在國共合作期間,我黨率領的軍隊,得到了人民的認可,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安事變,帶來的變化,除了這些,還有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人生被改變了。
楊虎城被關押,于1949年9月6日,國民黨逃離重慶之際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
(從左到右:張學良、楊虎城)
張學良自1936年12月25日,與周恩來總理在西安機場握手告別后,人生從此失去了自由。
我黨一直記得張學良做出的巨大貢獻,毛主席稱贊他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周總理說他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到了1991年,鄧穎超得知張學良重獲自由,寫信邀請他,抽空回大陸看看。
遺憾的是,直至2001年張學良逝世,也未能回到大陸看看。
1930年,張學良夫婦、蔣介石夫婦合影
總結:
西安事變,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抗日局面、政治格局,也改變了紅軍的命運。
而在事變發生之前,我黨制定的第二次長征計劃,雖然沒有實施,但是我們根據長征的路線,可以看出,我黨我軍在身處困境的時候,依然積極抗日,積極團結一切力量抗日。
參考資料:
1.紅色文化網:《齊得平: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究竟奉誰之命?》,2024.3.14
2.郝銀俠,劉幸興.西安事變前后張學良與蔣介石的博弈[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04)
:61-64.DOI:10.13467/j.cnki.jbuss.2017.04.09.
3.曾德剛.西安事變后軍統對張學良與楊虎城的監視[J].百年潮,2017,(06)
:42-46.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7.06.0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