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農用過的照相機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供圖
夏日的廣西桂林,山清水秀,客似云來。在市區中山北路14號,一座銀灰色的兩層磚木樓卓然而立,透著一股莊重堅毅的滄桑。這棟常年向游客免費開放的建筑是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簡稱“八辦”)紀念館。在這里,一部老式135徠卡照相機引人注目,當年與它形影不離的正是抗戰時期的“八辦”處長李克農。
小學生到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參觀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供圖
“抗戰時期的桂林,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成為西南大后方和南部地區的軍事重鎮與文化中心。”長期從事桂林抗戰歷史研究的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黃偉林說。
1938年11月,周恩來主持建立“八辦”,集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中共中央南方局桂林辦事處、新四軍駐桂林通訊處于一身,是中國共產黨設在南方國民黨統治區的領導機關和公開辦事機構,處長由李克農擔任。“八辦”的主要任務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團結各階層人民抗戰,籌運軍需物資和收集各種重要情報信息等。
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周恩來曾三次來到桂林,對“八辦”工作親自部署和直接指導。葉劍英、徐特立、李達及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也曾在“八辦”從事過革命活動。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辦事處撤銷。
1974年4月25日,“八辦”紀念館籌備處人員到北京,向李克農的小兒子李倫征集文物時,征集到這部135型徠卡照相機。
“這部徠卡照相機原產于德國,長13.5厘米、高7厘米、寬6厘米,長方形,金屬質地,鏡頭部分突出,上端有快門和計數器,是李克農一生最喜愛的一件物品。”“八辦”紀念館研究館員唐軍富說,這部照相機已被認定為一級文物。
李克農是中共隱蔽戰線上的卓越領導人,中共情報機構的創始人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獨具膽識、勇闖龍潭虎穴的傳奇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
“但許多人不知道,李克農酷愛文藝,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1932年,李克農從上海進入中央蘇區時,就攜帶著這部照相機。”唐軍富說。研究資料顯示,從那以后,無論環境多么惡劣、斗爭多么艱苦,李克農始終將這部照相機帶在身邊。
抗戰爆發后,李克農在國民黨統治區協助周恩來、葉劍英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這部照相機曾隨李克農走南闖北、歷盡艱辛,輾轉上海、南京、延安、西安、武漢等地。1938年11月下旬,李克農到達桂林,全力開展對廣西桂系及各階層人士的統戰,參與領導桂林抗日文化救亡運動。
“百忙之中,李克農沒有放下攝影愛好,用這部照相機記錄了在‘八辦’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和重大事件。如‘八辦’部分工作人員在轉運站路莫村的合影、李克農及兒子李倫在路莫村的留影等。”唐軍富說。
1939年1月28日,“八辦”在路莫村軍需物資轉運站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熱烈歡迎支援祖國抗戰的香港、九龍、新界司機總工會代表黃光明。李克農代表八路軍、新四軍到場歡迎。黃光明代表海外愛國僑胞向堅持敵后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捐贈了救護車、藥品等物資及一面繡著“血肉長城”字樣的錦旗。李克農代表八路軍、新四軍向愛國僑胞代表黃光明回贈了一面“祖國先鋒”的錦旗,以感謝愛國僑胞對祖國抗戰的大力支持。
唐軍富說,李克農用相機拍攝了這一感人的場景,成為抗日救亡時期海外僑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最好見證。
作為記錄歷史瞬間的特殊工具,李克農在長征途中用這部照相機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鏡頭。在李克農擔任“八辦”處長期間,為防止國民黨頑固派的突然襲擊,特地托人將這些照片帶去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設法保存。當時正值皖南事變爆發,政治形勢惡化,這批照片只得暫存在八路軍貴陽辦事處。不料,貴陽辦事處很快被國民黨頑固派查封,辦事處工作人員被捕,照片也全部遺失。
“后來,李克農想方設法尋找,但最終沒有找到,這成為李克農心中永久的遺憾。”唐軍富說。
后來,依托“八辦”舊址建立的紀念館成為展示廣西全面抗戰和全民抗戰的專題性紀念館,1977年1月對外開放,由葉劍英元帥題寫館名。該館現有館藏文物2000余件,珍貴歷史資料照片5000余幅。其中有周恩來、李克農和胡志明等人在抗戰期間使用過的物品。
“歷史的歲月已經遠去,但這部照相機留下的珍貴歷史鏡頭,成為我們今天回顧歷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歷史信息資源。”唐軍富說。
2025年7月7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這部照相機,曾與李克農形影不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