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年初,我首次落地中國,有人到的稍晚些。從那時起,我們共同經歷了許多。在北京,我們見證了季節更替,嘗遍各種美食。我們在公園漫步,騎過無數共享單車,開過電動車,乘坐高鐵和飛機暢行無阻。我們真切感受到,中國也許是世界上對外國人最友好的國家之一。
我們驚嘆于中國的科技進步: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層出不窮。我們親歷了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我們都體會到難以言喻的安全感。無論在海南島還是在杭州、寧波、紹興、青島、煙臺、庫車等城市的街頭巷尾,我們都感到同樣的安心。我們珍視那些課程講座、文化體驗、短途旅行和體育活動,也感激素昧平生之人給予的善意,贊嘆于(中國)社會的和諧共處與集體意識——無論在高峰時段的十字路口,還是在午餐時間的餐廳里。這些點滴體驗,讓我們懷著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敏銳,認真傾聽、仔細觀察,真正地“看見不同”。
來自歐洲邊緣國家和歐盟周邊地區的記者、作家和研究者,常常面臨以西方為中心、歐洲為核心的主流媒體和政治話語的強大壓力。然而正因身處歐洲邊緣,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與全球南方國家共享著類似的特征與挑戰。在當今地緣政治格局急劇變動的時代,我們這一代人肩負著重新審視那些昨日還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價值觀的責任。“舊世界”已顯疲態,難以回應當代的種種挑戰。正如我們的父母和祖輩曾滿懷憧憬地仰望西方,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卻似乎更加愿意相信,真正的光明或許正從東方升起。
正因如此,中國在變革的全球格局中的角色才如此關鍵——它并非建立在征服的理念上,而是建立在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知識共享,最終實現共同繁榮的理念之上。這種繁榮,并不以某一地區的進步為代價去犧牲其他地區的發展——正如我們在全球南方共有的歷史中曾屢見的那樣。若要讓我們的受眾真正意識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就須讓他們明白:中國并非敵人,也并非對手,而是一位擁有儒家核心價值觀與千年智慧的朋友。
通過此次深入了解中國,我們的職業生涯受益良多,也使我們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民間大使”。我們肩負著責任與榮譽——向受眾傳播一個更加真實、更具深度的中國故事。感謝你們溫柔地為我們打開這扇通往中國的恢宏大門。(本文作者為斯洛文尼亞記者Mojca Pisek,內容摘自其7月5日在華活動的發言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