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際傳播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人民日報海外版秉持“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使命,通過創新傳播形式、深耕內容品質、整合多元資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傳播作品。 本期內容,為您解析人民日報海外版六個 國際傳播 典型案例,看看其中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
巧借“外眼外嘴” 探索“共情”傳播
海外版善于從具體場景和人物故事入手,借助外籍人士視角與體驗,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中國形象。
案例1 “外籍人士在華支付更便利”系列融媒報道
2024年3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發布。3月16日至4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組成融媒體報道團隊,采訪 20多名來華工作、學習、旅游、從事商務活動的外籍人士和權威專家,邀請英國博主司徒建國、阿聯酋記者藹霖娜、巴基斯坦商人冉納等出鏡,以“實地打卡”形式展現支付服務優化成果,在海外版“國際觀察”版推出4篇“外籍人士在華支付更便利”融媒體報道,拍攝3集微短劇,展現中國相關部門、金融機構、支付平臺不斷完善多層次、多元化支付服務體系的新進展新成效。
視頻中,阿聯酋記者藹霖娜體驗多種支付場景,搭配中英文解說,最后鏈接央行《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幫助海外受眾“看得懂、學得會”。這組系列報道累計傳播量超500萬,被300多家媒體轉載,中國人民銀行將其作為典型案例轉發,還被 美國《洛杉 磯時報》、 《韓國郵報》、世界新聞網、希臘《中希時報》 多家海外媒體轉載。
案例2 “當外國人穿上漢服”融媒體報道
5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讀者橋”版面推出【體驗“中國味兒”】專欄第一期融媒體報道《當外國人穿上漢服》。文章以外國人第一人稱口吻行文,講述了3名外國人邂逅漢服的動人故事與趣味瞬間,以外國人的鮮活視角,展現中國傳統美學跨越時間、跨越文化的魅力。
報道刊發后,采訪對象之一、德國自媒體人吳雨翔發布視頻稱父母登上了人民日報,話題“當外國人得知父母上了人民日報”隨即沖上抖音熱搜榜,引發大量海內外網友點贊留言。俠客島團隊敏銳捕捉新聞二次落點,與海外版總編室合作,推出融合產品《上人民日報的德國夫婦,后續來了!》,通過記者與外國博主的二次互動,形成“報道-互動-二次傳播”的閉環,報道本身成為中外民間友好交往情感互動的一個案例,用真實可感的外國人視角,呈現他們眼中的中國人情味兒和中華文化底蘊。
小切口大主題 發揮華文媒體能動性
近年來,海外版不斷探索在重大國際事件節點、重要外交活動前后,推出既契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又展現中外交流鮮活細節的“小切口大主題”特別報道,生動講述中外經貿往來、人文交流、人員交往、文明互鑒的故事。
案例3 “法國奶酪與中國味蕾這樣浪漫邂逅”特別報道
2024年5月初,習近平主席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5月底,人民日報海外版“國際觀察”版推出《法國奶酪與中國味蕾這樣浪漫邂逅 (上)(下) 》 兩篇特別報道,通過采訪全球知名奶酪企業法國頌味佳Savencia集團、法國國家乳制品行業協會等機構負責人,天津港和天津海關人員、上海法酪小屋負責人等,描繪一塊奶酪從法國農場到中國工廠、從法國風味到中國味道的歷程。
報道團隊還拍攝3集短視頻,邀請旅法僑胞、法國奶酪企業研發人員、奶酪文化推廣者出鏡,用3個小故事生動講述法國奶酪融入中國飲食文化的故事。為了能生動記錄在法國原產地奶酪誕生的情況,我們充分發掘海外版涵養的海外華文媒體人的資源,邀請法國僑報和我們合作,在巴黎采訪了頌味佳集團的亞太區負責人,還以視頻vlog的形式,展現了法國人日常與奶酪相關的生活。
這組融媒報道從一塊奶酪的小切口形象講述中法合作共贏、文化交流的故事。報道刊發后被翻譯成英文,在人民網英文版刊發,報道被加拿大24小時、法國僑網、英國倫敦華人網、荷蘭一網、菲龍網等近20家海外華文媒體全文轉載,綜合閱讀量約200萬。
策劃品牌活動 探索國傳新途徑
案例4 學習小組“海外云課堂”
2024年10月14日,海外版以跨國非公開視頻會議形式,舉辦首場學習小組“海外云課堂”活動,邀請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發展經驗、中非友好合作等主題,為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中埃共建的職業教育合作項目)的50多名外方學員進行全英文直播授課。
業界評價,這種落地海外的“云課堂”開創了國際傳播工作的新模式,值得借鑒。
案例5 “云游故宮·凡爾賽宮”AI繪畫大賽
2024年4月,人民日報海外版與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云游故宮·凡爾賽宮”AI繪畫大賽。參賽者需使用AI平臺,選取故宮與凡爾賽宮里能體現中外文化交流的元素進行創作,用繪畫展示文化之美,呈現中外文化交流圖景。大賽征集到4000多幅中外網友作品。
配合這一活動,海外版推出文章《“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大展亮相故宮——講述中法文明交流佳話》等稿件,賽事與報道在海外獲得廣泛傳播好評。
案例6 打造“絲路青年說”等品牌專欄
海外網充分發揮視頻制作、海外平臺推廣優勢,以報紙欄目“我在中國當大使”為基礎,推出“絲路青年說”“駐華使節中國行”“我說中國式現代化”系列品牌融媒體欄目,在海外獲得良好傳播效果。
“絲路青年說”系列紀錄片聚焦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的青年故事,設置了綠色絲路、數字絲路、健康絲路、民心相通、基礎設施、貿易暢通6個主題方向,涉及13個國家以及10個國內城市,采用中英雙語制作。截至目前,已發布36集視頻、36篇文章、100張組圖的制作,融媒產品落地100余家境外媒體,全球播放超1億,其中單期視頻境外播放量最高達到180萬,《絲路青年說(十三)邊境村寨的“神筆馬良”》等四期視頻境外播放量單期超過100萬。
“全球@中國”欄目采訪近百名外籍嘉賓,包括塞爾維亞前總統博里斯·塔迪奇等外國政要、馬丁·雅克等外國知名學者、韓國LG化學等在華外企高管,以及外國留學生、“洋網紅”等,發布中英雙語節目視頻、觀點海報、小視頻等多種新媒體產品,實現境外多語種傳播。其中《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看好中國經濟表現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創新典范》被中國網編譯成韓文稿件,實現境外多語種傳播,還被收錄進外研社的《理解當代中國韓國語系列·韓國語演講教程》一書中。
未來,人民日報海外版將繼續深化國際傳播創新,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媒體力量。
更多內容 點擊閱讀:
來 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 者:高 喬
編 輯:裴苒迪
核 校:楊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