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開幕以來,日均參觀人數逾9000人次
一次紅色之旅,一場精神洗禮
7月5日,觀眾在河北博物院參觀“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攝
一次紅色之旅,一場精神洗禮。
6月30日,晉冀魯豫四省文物部門共同推出的“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簡稱“山河永固”四省聯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幕。截至目前,日均參觀人數逾9000人次。
該展覽為何如此吸引人?展出文物見證了哪些歷史細節?英雄史詩的背后藏著什么樣的真情大愛?該展覽為推動革命文物“活起來”帶來哪些啟示?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 聯合辦展,共同謳歌——四省首次在革命文物領域聯合策劃推出展覽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救國的旗幟……”
7月3日下午,石家莊市民高長順走入河北博物院“山河永固”四省聯展展廳。老人凝神望著文物和照片,不時給小孫子念誦著展板內容,并給他講述燕趙大地上的抗戰故事。老人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參觀該展覽,這次特意帶上孫子,就是希望他能銘記歷史,傳承抗戰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紅色熱土,鑄就豐碑。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位于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四省邊界地區,河北是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面對日軍的侵略,燕趙兒女奮起抵抗,為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了舉辦這個展覽,四省相關部門籌備了兩年。”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孫晶昌說,“山河永固”四省聯展,突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不僅是對艱苦卓絕抗戰歷史的真切回顧,更是對晉冀魯豫軍民浴血奮戰的熱情謳歌。
“這是晉冀魯豫四省在革命文物領域首次聯合辦展,也是一次有重要意義的嘗試。”河北博物院陳列展覽部主任王文麗說,四省策展團隊統一謀篇布局,深入挖掘文物史料,既展現根據地的整體面貌,又突出各自在抗戰中的貢獻。四省革命文物相互印證、相互補充,主題一致,又各有側重,共同勾勒根據地從創建到壯大的清晰脈絡。目前,展覽已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開展,山東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將陸續開展。
■ 發掘館藏,全景呈現——90%的文物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展出
全民族抗戰,是一部恢宏的史詩。行走在展廳,仿佛穿越戰火硝煙,置身于英勇的抗戰星空下。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余人,振奮了全國人心。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7月5日,展廳內,13歲的中學生李洛睿十分激動。不久前,他和父母專程去了山西省靈丘縣,從平型關大捷遺址觀景平臺眺望喬溝,印象很深刻。
“這件文物是我們的館藏,非常珍貴。”采訪中,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賈葉青指著展柜內延安解放社出版的《論持久戰》說,“這是最早的單行本,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其他版本都根據這個最早的單行本修訂而來……”
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講述,定格歷史瞬間,呈現著壯闊的抗戰場景,展現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歷程——
1937年,八路軍各部隊相繼抵達河北開辟抗日根據地;抗戰歲月里,一二九師司令部長期駐扎于涉縣,指揮根據地軍民與侵略者展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涉縣成立;1945年8月,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成立,與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同駐河北;河北抗日軍民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等作戰形式……
“本次展覽展出的文物數量多、級別高。精選了河北博物院收藏的革命文物32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33件套,占全部展出文物的72%。值得一提的是,90%的文物都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展出。”河北博物院副院長王然說,本次展覽立足于“以物證史、以物彰史”,深入挖掘館藏資源及其價值內涵,為大家呈現了一部全面系統的根據地發展史。
■ 提煉細節,傳承精神——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這是送給心愛之人的嗎?針腳細密,好精致啊!”7月5日,一位參觀展覽的年輕女觀眾低聲驚嘆著。
一只繡花荷包,正靜靜地躺在展柜內,展牌上寫著“人民群眾送給八路軍戰士的紀念品——繡花荷包”。歲月浸染下,荷包已呈斑駁的淡黃色,但低頭凝望,仍能看到細密的針線、靈動的花朵。
“以前的荷包,大都是父母送給子女、妻子送給丈夫,或是情侶間的贈送。現在已沒法考證,這只繡花荷包究竟是送給哪位同志的,但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八路軍戰士。”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處一級主任科員劉輝說,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夫上前線,是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
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背后,是軍民團結一心的魚水情深。在展廳一角的展柜中,一盞油燈吸引著參觀者,它的簡介上寫著主人的名字——“李才清”。
“李才清,是涉縣莊子嶺村一位農家婦女。抗戰期間,她幫助八路軍掩藏重要物資,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了50多名八路軍傷病員……”王文麗告訴記者,李才清40多年一直堅守著秘密,直到1986年,《人民日報》報道其事跡后,她的故事才為人所知。
大歷史的小細節,分外感人。展廳內,文物無言,卻是那段鐵血歲月最真實的注腳。
“老百姓講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深明大義,選擇了堅強與擔當。”來自陜西的觀眾汪秀蘭說,“走進這個展覽,我們都濕潤了眼眶。今天,我們要銘記歷史,不斷奮進!”
河北是革命文物大省,近年組織實施革命舊址保護重點工程,與山東、山西、河南等省份成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聯盟,共同探索片區跨省聯動、合作協同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模式。“我們將以這次聯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聯動,努力提升抗戰文物研究展示水平,不斷推出特色鮮明的主題展覽和活動,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孫晶昌說。(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