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今天,致敬那場永不屈服的抗爭!

0
分享至


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轉載請注明來源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抗戰時期,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局勢復雜多變,這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學習運動,成功塑造出一支信仰堅定、組織嚴密、紀律嚴格的革命隊伍,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今天(7月7日)是“七七事變”爆發88周年,讓我們一起學習 抗戰烽火歲月中“學習興黨”的寶貴經驗 ,致敬那場永不屈服的抗爭!


抗戰時期的當務之急:將理論學習與抗戰使命緊密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學習、善于學習,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創造性學習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對于如何加強學習,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全黨。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中國共產黨影響力不斷擴大,黨員隊伍迅速壯大。到1938年底,黨員人數從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時的4萬人激增至50多萬人。新黨員大多出身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他們雖然充滿革命熱情,但缺乏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許多新黨員對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認識不夠深刻,組織紀律性不強,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陷入盲目性和主觀性。與此同時,一些久經考驗的老干部,雖擁有豐富的革命經驗,但面對諸多新情況、新問題,依然難以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抗戰新形勢,迫切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升自身理論素養與領導能力,以更好地發揮領導作用。

因此,加強黨員干部隊伍的教育和培養,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成為當時黨的建設工作中一項極為緊迫且重要的任務。毛澤東同志提出:“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培養與提拔……使我們的干部不但能治黨,而且能治國,要懂得向全中國與全世界人民講話,并為他們做事,要有遠大的政治眼光與政治家的風度。”這為黨員干部的培養指明了方向,也凸顯了提升黨員干部綜合素質對于黨領導抗戰乃至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

1938年6月,共產國際主席團致電中共中央提出:“在加強黨的工作方面,刻不容緩的任務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學說來加強對黨的干部和黨員的教育工作,重新教育老的干部和培養從群眾革命運動中涌現出來的新的積極分子和領導人。”同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正式作出在全黨開展學習運動的決定。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都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與趨勢;并經過他們,去教育那些文化水準較低的黨員。”他強調:“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使之向著勝利,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實際運動的了解,就不能有勝利。”毛澤東同志的論述,將理論學習與抗戰使命緊密聯系,提出構建“理論學習—研究歷史—革命實踐”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凸顯了學習運動的政治緊迫性與現實針對性。

毛澤東同志號召“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看誰真正學到了一點東西,看誰學的更多一點,更好一點……如果中國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主義的同志,那將是等于打倒一個日本帝國主義”。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決策,既回應了共產國際的建議,又立足于中國革命的現實需求。會后,一場以“系統學習理論、研究歷史、把握時局”為核心的學習運動在全黨迅速展開。


構建工作與學習互嵌機制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設立干部教育部,專門負責組織干部教育培訓,次年與中央宣傳部合并。要求黨員干部“每天平均實行二小時的學習制度,每一周按學習小組討論問題,必須保持經常性與持久性”。194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指示:“其主要課程,依據由淺入深由中國到外國的原則” ,擬定初級黨校、中級黨校、高級黨校的一般標準課程。為保證干部教育得到有力貫徹,規定“ 各級黨委和政治部的宣傳部下應設立干部教育科,負責管理干部教育的工作。”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學習運動的核心內容。中國共產黨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經典著作,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國家與革命》《反杜林論》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中國共產黨還注重引導黨員干部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特別是毛澤東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如《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這些著作緊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對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動力、對象、戰略策略等問題進行系統闡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黨員干部更加明確中國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提高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場學習運動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毛澤東同志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在復雜的抗戰形勢下,黨要領導全國人民奪取勝利,必須突破教條主義桎梏,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學習運動的開展,正是通過強化理論武裝、掌握方法論原則,促使全黨在思想層面完成從抽象理論到具體實踐的轉化,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始終是學習運動的重要內容。在學習運動中,黨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黨的歷史,包括黨的創建歷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等重要歷史事件。同時,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也被納入學習范疇。通過學習黨的革命歷史,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曲折,深刻認識到黨在總結經驗教訓中走向成熟的歷史過程,尤其是對遵義會議確立正確領導的意義形成共識,從而強化了對黨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抗戰時期的軍事斗爭需求,促使中國共產黨將軍事教育作為學習運動的重要內容。為提高黨員干部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中國共產黨在學習運動中組織黨員干部學習軍事知識和戰略戰術。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抗日戰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戰術,如持久戰、游擊戰、運動戰等。通過學習《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文件,黨員干部深刻理解了抗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堅定了持久抗戰必勝的信念,掌握了在不同戰爭形勢下靈活運用戰略戰術的能力。許多黨員干部將所學的軍事知識和戰略戰術運用到實際戰斗中,為抗擊日軍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開展學習的方式豐富多樣。1940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要求全黨干部都應當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又發出《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指示》,強調在職干部教育是長期的,在工作、生產的百忙中,以“擠”的方法獲得學習時間,以“鉆”的方法求得問題的了解與深入。為保證在職干部學習的順利進行,各級黨組織建立嚴格的學習制度,規定每天必須保證一定的學習時間,定期組織學習討論和檢查學習成果。學習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是個人自學,也可以是小組討論、集體學習等。黨員干部利用工作之余,認真閱讀學習材料,撰寫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學習小組定期組織討論,交流學習心得。集體學習則邀請專家學者或領導干部進行專題講座,對一些重要理論和政策問題進行深入解讀。除日常學習之外,毛澤東同志還提出,前方“辦各級軍事政治短期訓練班,輪流訓練干部”。規定區以上的各級組織都要建立訓練班,所有黨員、干部均需輪流接受培訓。

這種將工作與學習互嵌的日常學習機制,使黨員干部在敵后抗戰的緊張環境中仍能保持理論精進;輪訓制度則實現各層級黨員干部集中學習教育目標,使基層黨員也能接受系統理論訓練,為根據地政權建設與武裝斗爭提供了人才支撐。



“學習型政黨”的生動寫照:抗戰時期黨員干部的日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鍛造“學習型政黨”的探索。該時期的學習運動中涌現出大量可親可敬、值得稱頌的人物事跡,較之檔案文件的靜態描述,這些故事更生動地展現其學習實效,讓我們真正理解戰爭年代的黨員干部素質優良、信仰堅定、作風頑強的原因所在。時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留下的寶貴日記,為我們提供了當時干部教育學習的鮮活案例。

以學習提升理論素養,并轉化為解決工作問題、應對抗戰大事變的能力

1939年9月,時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生的高魯,和同學們一起前往晉察冀邊區。在緊張的行軍途中,集體學習和自學密集開展:一是讀書,高魯先后讀了《中國啟蒙運動史》《社會科學概論》《列寧主義概論》等理論著作,還讀了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等小說;二是聽報告,他們在河邊的樹林里多次聽何干之、沙可夫作報告;三是開時事討論會;四是參加軍政測驗。

為了安全通過敵人的封鎖線,隊伍經常半夜急行軍、走山路、冒雨趕路。他們睡的是大通鋪,有時只能睡地上;吃的是高粱玉米南瓜飯,他們將其調侃為“三仙飯”。高魯讀《列寧主義概論》時,正是夜行軍60里后,一路沒怎么休息。他說因為過度疲勞,反而不困了,正好可以讀書。到達目的地后,高魯不由感嘆:“這確實是在戰斗中學習,停下了就上課,這是中國共產黨能成為民主解放戰爭中的主力的原因。”

學習被高魯擺在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對學習有著強烈渴望。1939年10月14日,因為有背糧任務,高魯沒能現場聽《八路軍的政治工作總結報告》,他認為這是“最大的損失”。補救措施是看同志們的筆記,可惜筆記很簡略,高魯為此感到非常遺憾和失落。把沒有聽到八路軍的報告當成自己最大的損失,可謂干部教育以來潛移默化的結果。

經過長期學習和整風運動的洗禮,高魯的時政分析能力和理論水平得以較快提升。1943年12月,高魯在山西河曲縣參加抗聯工作。在一次時事座談會上,大家談到國際局勢發生重要變化。高魯認為,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屬于滿篇鬼話。這本書是蔣介石反共的具體表現,是軍事上進攻八路軍、新四軍的政治借口。真正代表中國命運方向的是毛澤東思想,是《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書。針對這些情況,他說,必須學習,才能應付國際國內大事變。

22歲的高魯能有這樣的認識,十分可貴。第二年,高魯又在晉綏黨校進行了更為系統的時事政治和理論學習。在長期堅持的學習和討論中,黨的理論及其運用已經根植在廣大干部的血液中。

工農干部:一邊率軍打仗,一邊靠頑強的毅力學習

1939年,晉冀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秦基偉開始記日記。因為文化程度低,日記錯字連篇,表達不通順。不過,幾年下來,他的日記已經由原來的單純記錄,發展到寫對事物的思考、見解,再到總結經驗教訓,有時也抒發一點感情。這一轉變,源于他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即使在忙碌緊張的行軍打仗中,也花很多時間讀書看報,不斷思考,睡前堅持在油燈下寫日記。

1940年1月26日,身在抗日前線的秦基偉接到1月1日至13日的《新華日報》,馬上開始閱讀。從上午一口氣看到下午5點,讀完前6天的報紙。他記錄道:“本月在讀中發覺了許多新的問題,特別是幾位領袖的談話和指示,這是工作中的指南,確實幫助解決許多問題。有了《新華日報》就能把握住環境上的工作方針。”第二天,他抓緊將7日至13日的《新華日報》讀完。2月23日,秦基偉又讀了《新華日報》4期的報紙。當時他想把很多材料記錄下來,可惜因身邊沒有好的記錄本而作罷。隨后,他反省自己還是在“學習上仍然未采取最頑強的精神”,希望下次改正。

1940年5月,秦基偉花兩天時間閱讀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對此產生極大興趣,吃飯的時候也不愿意丟下,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他感受到,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增強思想意識的修養,都有自我檢查的必要,這是極端重要的問題。于是,他決定推動其他同志來讀這本著作,幫助他們一起進步。1941年1月,秦基偉對閱讀《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以下簡稱《聯共黨史》)非常投入。因為往來請示的人太多,工作太忙,他決定以后早上切實執行兩小時學習制度,學習結束后吃早飯,之后再開始本職工作。事實上,《聯共黨史》是當時從蘇聯傳入中國的理論著作,雖是必讀書目,但不容易讀懂。秦基偉在戎馬倥傯中能靜下心來深入閱讀《聯共黨史》,說明在文化和理論學習上有了長足進步。

1941年5月,秦基偉得到上級批準,前往北方局黨校學習。此時此刻,他用“萬分的高興和痛快”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可見,能去黨校脫產學習,對前線的黨員干部而言,是多么難得的機會!1942年12月,秦基偉以理論學習心得為基礎,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撰寫了《地方武裝的特點》一文,發表在《八路軍軍政雜志》上。他的文章對地方武裝的群眾性與地方性、堅持性與頑強性、全面性與復雜性、分散性與廣泛性,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受到廣泛好評。

秦基偉11歲時父母雙亡,小時候只讀了不到一年書。他主要是在部隊里學習文化知識,接受黨的教育,這是大多數工農干部曾經走過的路。越是文化程度低,越要如饑似渴地學習。抗日戰爭時期,秦基偉一邊率軍打仗,一邊依靠頑強的毅力學習,直至能撰寫文章發表,可以說比起知識分子干部,一點都不遜色。他晚年回憶時說:“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擁有新鮮的知識,不斷開拓新的意識,不斷產生新的思維。”可謂真正做到了他說的學習使人成熟,學習使人年輕。

抗戰時期,黨員干部從閱讀黨報、學習文件中獲取時事信息、理論滋養和工作指南

在抗戰時期的學習運動中,閱讀黨報成為黨員干部獲取理論滋養與時事信息的重要途徑。《晉察冀日報》(1948年6月15日,《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而成華北局《人民日報》)創辦于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是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的黨委機關報,辦刊時間長,發行量大。它傳遞著黨中央的聲音,也傳遞著前后方的各種新聞資訊。大家普遍熱愛讀報,因為能及時了解黨的政策、國內外形勢發展演變。

王紫峰在抗戰時期擔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等職。他在1942年5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看5月5日的《晉察冀日報》,“上面轉載了毛主席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講演,指出要整頓學風、黨風、文風,特別著重指出在黨內存在著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傾向。我感到這些分析非常恰當,簡直是一針見血。”他經常在老鄉的房頂上閱讀書報,盡管不遠處有時會響起槍炮聲,也不去理會。他認為:“在敵后抗戰的艱苦環境里,哪天沒有炮聲呢?光顧這些,簡直就不能看書和工作了。”

1943年,在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抗大四大隊學習的劉榮,也經常讀《晉察冀日報》。8月4日晚上開始,他腹痛很厲害。8月5日一整天未進食,本想吃點水果,但小梨和西瓜都不便宜,“剩那幾個錢又訂了報紙看,只有罷休。”1944年7月,時年25歲的劉榮思想更加成熟,在日記中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他認為,政治生活最重要的一環,應該是看報紙,只有不間斷地學習,才會系統地隨時隨地了解黨的政策、主張、路線的精神與實質,才能明白不同時期與不同情況下時局的發展,不至于漆黑一團,迷失方向。可見,看報的門徑和作用,已被劉榮牢牢掌握。

黨員干部的成長離不開學習文件與閱讀書籍。1942年以后,通過將集體學習與自我反省注入文件學習之中,并加以組織引導,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將干部思想納入文件所指向的軌道,進一步統一了全黨思想。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先領會文件精神,后開展工作的模式,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學習型政黨”建設理路。戰時的閱讀材料固然缺乏,但他們依然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書報資料。八路軍干部的閱讀很大程度上是集體行為,由此體現的閱讀觀念和閱讀思維,均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這種集體行為對于凝聚抗戰意志、匯聚集體力量、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有重要作用。經過堅持不懈的學習,黨員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同時擁有極高的政治水平和極強的執行能力,中國共產黨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型政黨”。


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學習重點,也要注意拓展學習領域”。抗戰時期的學習運動也是如此,其并非零散的教育活動,而是以“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為目標的系統性學習實踐。1940年,中共中央《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強調各級黨組織必須把干部教育放在黨的重要工作的地位。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實現了創新與突破,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為全民族抗戰指明了方向。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的發表,以科學的分析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正是通過持續的學習運動,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名作在黨員干部中產生巨大影響。黨的理論宣傳工作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使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性質、前途和道路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抗戰實際形勢,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發展了游擊戰爭理論,將游擊戰從單純的戰術層面提升到戰略高度,為抗擊日本侵略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戰術。通過學習和實踐,根據地軍民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創造出地雷戰、地道戰、青紗帳戰、葦塘戰、圍困戰等許多獨特的作戰方式,積小勝為大勝,有效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先后創建了19塊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為抗戰全面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繼續發出號召:“從中國革命運動的要求來說,我們的理論水平還不夠。革命要求我們能說明中國的革命運動,說明這個運動的各個方面,說明它的內部聯系,包括軍事、政治、文化、經濟,整個革命工作的各個側面及其內部聯系,并總結經驗,把它提高起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學習浪潮也促進了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教育,黨員干部的政治覺悟和黨性修養得到顯著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在學習過程中,黨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使黨的各級組織成為團結和帶領群眾抗戰的堅強戰斗堡壘。

抗戰時期的學習浪潮,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的偉大實踐。這場學習運動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培養了大批優秀干部,喚醒了廣大民眾的抗戰意識,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戰略、宣傳和組織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在戰略引領、組織動員、自我革新等方面具備領導全民族抗戰的卓越能力,從而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

這段歷史經驗深刻啟示我們,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黨始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學習傳統。這種永不自滿的學習品格,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全民族抗日戰爭中擔當中流砥柱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滄桑依然保持生機活力、風華正茂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需從抗戰時期“學習興黨”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將理論學習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通過強化理論學習,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確保全黨始終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高度統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將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人民群眾、防范化解風險的實際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 《人民論壇》雜志2025年第12期

原標題 | 學習興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烽火中發展壯大

作者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敏超

新媒體編輯 | 趙光菊

視頻制作 | 王楠楠

原文責編 | 陳楠

歡迎關注人民論壇網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論壇 incentive-icons
人民論壇
人民論壇網,有價值的思想
7576文章數 37310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项城市| 淳化县| 会同县| 阿尔山市| 油尖旺区| 莆田市| 绥宁县| 昆明市| 江华| 山东| 东光县| 北安市| 惠安县| 邯郸县| 延寿县| 凌海市| 宜都市| 思茅市| 渭南市| 三门峡市| 广昌县| 太和县| 宝应县| 桐城市| 江源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平邑县| 镇原县| 金堂县| 奈曼旗| 广州市| 乌兰察布市| 顺平县| 特克斯县| 西乡县| 临高县| 郧西县| 西青区| 杂多县| 黄陵县|